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7部分

禮的一些細節,那兩個倭人跑哪去了,你帶他們同去。”

周禮,趙興想起張用的話,苦笑一下:“現在還有人關心周禮嗎?現在可是大宋啊,周禮忽視倭人,高麗人、越人守的禮節嗎?他難道不怕別人罵他哈日哈韓?”

“哈日哈韓?什麼話?”李好學。問地很急。

“哈,這是一種胡人語言,你不需要知道,是我說漏嘴了。啊啊,呂相公喜好周禮,喜歡到什麼程度?”趙興最後一句話純粹是沒話找話。但在座地這些人都沒有因此鄙視他,馬夢得趕緊將手中的一本書塞到趙興手裡,看情形。他們剛才還在談論這事。

書上寫著四個字:藍田鄉約。

鄉約是一種鄉里公約地意思,內容是在日常生活禮儀規範,鄉人互助條列,互相勸善戒惡規誡,目的是為了使風俗淳厚。

趙興不知道,他手裡拿著這本藍田鄉約被喻為中國第一鄉約。它是由呂大防的哥哥呂大鈞編撰地。在宋代以前,周禮的一些親民儀式只深入到縣級單位,而且是由官府組織地。到了宋代。這些親民措施短暫地深入到鄉間,就是由呂氏兄弟倡導的。

為了讓鄉規民約易於實行,並能夠持久,呂氏兄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推舉約正主持其事,大家輪流擔任值月。定期聚會。記錄並賞罰善行惡行。這是民間發起的自治。由鄉民自願參。來者亦不拒,去者不追。

這本書記錄了鄉民間的一些習慣。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自然法”或“習慣法”,其中最初的部分也就是宋代的“宗法”。

這才是宗法,真正地宗法!以前我看到的那些宗法都是垃圾,婦女沒有財產權,宗族內小輩們沒有私權的東東,竟然被說成是宗法?!哪玩意怎麼看怎麼像胡人的原始部落酋長制,編這種瞎話的人一定沒有看過《藍田鄉約》——當然,他也許看過藍田鄉約,但奉欽命,特地出來蒙人的。

拿部落酋長制來矇騙世人,然後要求漢人用漢語承認這東西是漢人的,並批判它多麼醜惡——人世間顛倒黑白的事情莫過於此。

崖山之後無中華啊!

趙興掂著這本藍田鄉約只想哭。

崖山之後無中華並不可怕,可怕地是故意告訴你一種別樣的中華、告訴你崖山之前的中華跟他們編的一樣。

我們失去了中華,連中華的本來面目都失去了!

蘇軾興致勃勃向趙興介紹著藍田鄉約,這本鄉約在剛誕生的時候,也給呂大鈞惹了不少麻煩,朝臣們主要議論說有“結黨”之嫌。因為自發的鄉民聚會,未經過組織許可,是“群體性事件”……幸好呂大鈞是生活在宋代,組織上到沒有調集人民衙役鎮壓人民。

在後來,呂氏兄弟名氣越來越大,世人已把呂氏兄弟及門人歸為禮學,或稱關學,或稱關中理學。朝廷不好意思干涉,便採取不鼓勵,不支援,不打擊、不壓制的策略。而隨著官學弟子越來越多,他們分佈四處做地方官,也身體力行著將藍田鄉約在各地推廣,於是,這一週代禮節歷經戰亂,便繼續在民間流傳下來。

趙興拿到地是全本藍田鄉約,鄉約首章的鄉民行為規範,記錄的就是宗法。而後是民俗禮節……這些民俗禮節中,趙興看到很多熟悉的東西,比如社戲、廟會、賽龍舟,春秋祭等等。

這些娛樂活動原先都是“鄉禮”的一部分,是由官府組織,透過鄉民聯誼活動,促進敦親睦友地民風。後來,因胡人來了,這些東西變地支離破碎,民間只剩下娛樂。它的出處反而沒人知道了。

“原來如此,原來如是”,趙興茫然地嘟囔:“人都說崖山……,我現在知道出處了。原來,從那以後,我們地文化失去了本源,我們連民俗的處處都不清楚了!還有什麼比這更悲哀?!”

馬夢得給趙興出示的,是《藍田鄉約》的早期版本,那時呂氏兄弟只在自己的家鄉藍田推行這種鄉約,所以被稱為《藍田鄉約》。後來閒言碎語過多。在藍田劃地自守推行這種封建禮節,有封建割據及恢復封建的嫌疑。而宋代是皇帝為首的寡頭奴隸制,所以呂氏兄弟悄悄地把它改名為《呂氏鄉約》,給它披上了一層宗族的外衣。而宗法屬於百姓家務事,朝廷便從此再不干涉。

也正是因為《呂氏鄉約》的推行,中國開始有了宗法的說話。也就是說,中國是從這部《藍田鄉約》開始,正式踏向宗法社會地,所以它被稱為中國第一宗法。第一鄉約——雖然此前因為戰亂,中國已開始以家族為單位聚集生活,但那時還沒有明確的、體系化地宗族“習慣法”……

“我去,我很想見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