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可能革命,只能進行改革,它目前進行的也是改革,我正在做的也是改革。”而他們所著重的,正是官僚體制的改革。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用“改革”(改良)的方式來逐步解決官僚體制的問題,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制,從根本上解決產生官僚主義者階級的問題,才有可能避免因矛盾的激化而爆發革命,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惡果”再度發生。否則聽任官僚主義者階級的發展,那麼,對歷史上的“文化大革命”的理想化,是不可避免的。
毛澤東:“革命家”,還是“偉大的馬列主義者”?
這一代人是在毛澤東時代長大的,如前文所引,對競選人的調查表明,他們中許多人從小就崇拜毛澤東,並積極響應毛澤東的號召,參加“文化大革命”;因此,如何評價毛澤東,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1980年的競選者和他們的同代人對毛澤東的評價,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特點。其一,在對16位競選者的調查中,談到對毛澤東的評價,除一人表示“待研究”外,其餘15人都認為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即使“犯有嚴重錯誤”也不失其“偉大”。另一方面,在被問及“你最敬佩誰”時,只有一人回答:“還是毛澤東”,其餘都另有選擇,其中有5人選擇了周恩來,還有一人選彭德懷,一人選陳雲。
在競選人看來,“對於毛澤東主席的評價的變化,是中華民族思想和政治改革與進步的重要標誌”。這是因為,正是長期以來,將毛澤東視為“黨的絕對權威和‘神聖的神’”,由此形成的“跟著毛主席就是勝利”的觀念,使得無論是老一輩的革命者,還是年輕的一代,都在“文化大革命”中盲從於毛澤東,“從而幾乎摧毀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我國人民幾十年積累的人力、物力,我國人民幾千年創造的文化財富。這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沉重的教訓之一”。他們又指出,“在我國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傳統的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中,對曾被譽為我黨、我軍和我國的唯一締造者的毛澤東主席的評價是較核心的問題之一。對這個問題的重新考察,勢必引起一系列與之密切相關的理論問題”的重新思考,以及對傳統理論進行“徹底的批判和審視”,這都將帶來思想、理論的新的解放。
在破除了神話、迷信以後,如何科學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競選人中就產生了不同的意見。在前引調查中,16名競選人中有10人認為毛澤東儘管有嚴重錯誤,仍不失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有5人認為毛澤東僅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1人表示“待研究”而沒有正面發表意見。有論者認為,毛澤東“對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起到了某種意義上看來是決定性的貢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不愧為偉大的中國革命家”。他強調,毛澤東緊緊抓住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和革命性”,認為馬克思創造的龐大的理論體系,“其目的只是一個,就是要證明無產階級造反不是胡鬧,而是有道理的是必然的”,因此,他的著力點在革命實踐,是一個革命家,而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的認識不充分。
如競選人所意識到的那樣,對毛澤東的評價不僅是一個尖銳的現實政治問題,而且涉及其實踐中的錯誤背後的思想文化根源,以及許多更深層次的理論問題。由於競選運動本身的限制,自然不能充分展開。而對毛澤東的評價及相關的理論問題,都是後來者所不斷遇到和不能迴避的:在這個意義上,1980年的思考和辯論,只是一個開始,但又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及社會主義實踐的反思
在對競選人的調查中,還有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我國目前社會性質”。說不能迴避,是因為“目前社會性質”既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未來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因此,無論反思歷史,還是設計改革,都先要弄清“我國目前社會性質”。而且這個問題還要不斷地提到每一個觀察、思考中國歷史與現實問題的人們的面前。在這個意義上,看看1980年人們的思考與論爭,是很有意思的。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產(7)
依然是16位競選人,回答卻有三種:一是“社會主義”(或“基本上是社會主義”),有7人;二是“不成熟的社會主義”(或“準社會主義”,“不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第一階段”,“初級社會主義”,“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廣義的社會主義”),有7人;三是“國家壟斷社會”,有2人。除一人迴避了“社會主義”的提法,其餘的人都是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