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諸部,為韃靼人確立一定的秩序,這有利於明年的戰事……
韃靼戰士充入秦軍軍伍的事情一直在做,但遇到的阻礙也十分的明顯,第一個便是語言不通,只這一項就讓韃靼人很難融入到秦軍軍伍當中。
第二個訓練不易,根本不知軍紀為何物的韃靼人,成為職業軍人的路還很漫長,也許,在未來的一段時日內,秦軍中會出現一些韃靼人將領,但普通士卒,根本無法進入秦軍的體系……
第三個,韃靼人戰士都歸屬於各部,他們已經習慣了打仗的時候受到徵召,戰事結束便迴歸各部的作戰方式,可謂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種作戰方式是草原上嚴酷的環境所決定的。
並非如許多人想象的那樣,草原人打仗不用後勤補給什麼的,打仗對於草原部族來說,依舊是不小的負擔,一旦無法得到勝利,或是勝利之後沒有獲得更多的戰利品,很可能會讓一個部落馬上垮下來。
戰爭的消耗,對於漢人來說,是極大的負擔,對於草原上來說,輕一些,但普通牧民也要揹負沉重的戰爭所帶來的損耗。
這也便讓只靠放牧為生的草原部族,根本無法產生成規模的職業軍人,因為負擔不起。
漢人總將胡人視為虎狼,實際上,他們是分外脆弱的,也許一場風雪,就能讓許多部落消失在草原上,胡人的南侵,多數都是因為迫不得已,為了自己的生存,漢人一旦固步自封,處於守勢,胡人的作戰方式也就顯得可怕了起來。
其實,自古以來,一場胡人和漢人的戰事下來,多數時候,胡人都要承受難以想象的災難性後果,每一場戰事過後,都將有部落消失在草原上,只是漢人無法,也不願關注罷了,他們總是警惕警惕再警惕,卻很少願意瞭解北方的敵人,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當然,可能最重要的因素還在於漢人的疆域實在太大了,北方翰漠之地,便無法顧及周全……
反正,經過半年的時間,以李刑為首的秦軍將領,都是明白,與其招募韃靼戰士,不如依照草原的規矩,將他們編成一個個千人隊,自成一體,來的合適,起碼,照眼下的情勢,是這樣的。
不需要注重那些作戰的細節,只需要這些各部戰士能夠聽從秦軍的指揮,用他們最擅長的戰術,為秦軍開啟勝利之門。
這樣的提議,早已有之,但關鍵之處,卻還是在於,韃靼人各部首領參戰,往往是以部落為作戰的基本單位,大大小小,令出多門,指揮體系混亂的一塌糊塗。
這也就需要梳理出明確的指揮體系,換句話說,就是要挑選出一些將領,來代替這些部落首領們發號施令。
而趙石也正準備用這個冬天,來做這樣的一件事情,讓韃靼人真正成為秦軍征戰草原的有力臂助,而不是一窩蜂衝上去的烏合之眾……
俗話說,計劃總是沒有變化快,李之問的進言,讓趙石終於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想法,謀士和幕僚的重要性和他們的價值,在這個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
接下來祭禮上的變化,讓趙石更進一步,分封出了三個萬戶,一個千戶,將來,他們便是他麾下韃靼人的將領人選。
而他們回去之後,必定也要挑選一些得力之人來輔助自己,這些人必將成為他們的親信,在韃靼各部中擁有威望之人,這樣一來,韃靼人作戰時各部將領人選,便很容易便能得到戰士們的認同,並願意在他的麾下作戰。
還是那句老話,趙石所做的一切,不為千秋萬代,只為明年的戰事在做著諸般的準備,這個目標一直沒有變更過……
也許朝廷上會有一些議論,認為他這個大將軍有著篡越之嫌,若是有意構陷的話,甚至可以延及謀反之事……
但那也只能是臆想罷了,根本不可能發生。
一來,他是大秦的大將軍,如今地位,更在諸將之上,臨陣封幾個胡人將軍,算得了什麼大事?以他今時今日之地位,就算是鎮撫一方的宣撫使,宣慰使等地方重臣,若是軍情緊急之下,或罷或殺,也只在他一念之間,何況這裡還是北方草原,如此山高皇帝遠的地方……
二來,趙石已經想到了,萬里之外的大秦朝廷,封上一個草原汗王,估計也就是極限了,想要多封一些官職,根本不可能,如今大秦朝廷對於草原部族的態度,應該是十分明確的,顧及不來,只能保證其起碼的恭順,獲得名義上的好處,振奮大秦上下人心,至於落在實處,還是任其自治而已。
那般說來,不如由自己來真正的控制韃靼人,將其收歸麾下,朝廷要的,只是一紙文書呈上去,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