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原理決定。但是,油價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聯儲利率政策所導致的美元不斷貶值。”芝加哥阿拉隆交易經紀公司副總裁費林表示,2002年以來,美元對歐元貶值了35%。而OPEC成員國從歐洲進口要比美國多。在2006財年,OPEC從美國進口400億美元,同期,從歐盟進口960億歐元,比照當時匯率,相當於1250億美元。
因此,從OPEC成員國的角度看,疲弱的美元損害了其貿易利益。原因在於它們從歐洲進口的成本增加了。於是,OPEC不得不提升其目標油價預期。相應地,市場關於石油供求與價格的預期也改變了。
在2007年,由於擔心在次貸危機影響下,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美聯儲不斷下調利率,以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導致美元進一步走低,OPEC因而受傷不淺,不得已收縮產量以維持高油價。
在2007年12月、2008年2月和3月的成員國會議上,OPEC都拒絕了來自美國的增產請求,決定維持產能不變。其中,阿爾及利亞、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國甚至表示要削減供應。目前,世界石油的1/3來自OPEC。
10年前的“蛇咬”之痛
美國能源安全顧問公司資深研究員繆勒,則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了OPEC不願意增加供應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蛇咬”之痛。
“它們永遠不會忘記10年前的經歷。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它們增加了石油產出,結果油價跌到了每桶10美元。”
2008年4月4日,布隆博格公佈一項調查表明,3月份,OPEC石油產出削減了。3月份的產出是每天3235萬桶,比2月份下降萬桶。產出的下降是2007年8月份以來的第一次。
“即便3月產出微降,世界上還有大量原油。OPEC的產出還是高於需求增長,所以價格將在第二季度下降。”繆勒說。支援繆勒看法的證據是,七國集團甚至在2008年4月11日召開會議,警告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不過,卡提比不認同這種分析。這位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國際事務部的副部長表示,美國經濟對油價的影響不如以前,因為近年石油需求的強勁增長,主要來自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
支援卡提比的證據是,根據IMF的預測,新興國家2008年的增長率,雖然不會超過2007年的,但仍然會保持在以上。尤其是中國,2008年和2009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達到和。石油需求的增長隨之而來。
國際能源署(IEA)2008年4月21日公佈的資料是,中國、印度、俄羅斯和中東的石油消費量已經達到每日2067萬桶,超過了美國的2038萬桶。美國在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比重,從2001年的26%下降到24%。
保護主義挫傷產油動力
然而,新興國家石油需求的增長,還不足以改變OPEC的戰略。
繆勒表示,對非OPEC國家來說,高油價可能是增加投資的機會。但對有些石油出口國而言,高油價的影響可能正相反,它們甚至會削減產能。
資料可以解釋這一現象。2002~2007年,原油均價上漲了300%。其中,價格增幅最大的年份是2004年和2005年,分別上漲47%和36%。但是,2002~2005年間全球石油產量僅增長10%。
產出沒有顯著增加的原因在於石油出口國覺得已掙得足夠多。這些國家認為,其經濟不能吸收快速增加的額外石油收入,因而決定不再增加投入,甚至削減產出。它們想更長遠地利用石油。
高油價困擾全球(2)
隨著油價的不斷攀升,產油國政府通常的做法是,利用高油價帶來的額外收入,去削減其公共債務,並且增加公共支出。比如,阿爾及利亞的做法是,2007年提前還清所欠的400億美元外債。
而且,多數石油出口國的政府還擔心,快速積累的石油收入,如何能夠被充分吸收後,而不會導致通脹和其他不平衡。比如,作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在2008年2月份的通脹為,達到27年來的最高點。
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很多石油出口國的做法是,將高油價帶來的額外收入,投向政府所有的主權財富基金,間接再赴海外投資。比如阿聯酋政府管理的Abu Dhabi投資局,便擁有超過4000億美元的資產。
但是,這些主權基金的海外投資,正遭遇著很多風險和管理上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