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部分

想什麼呢?”王易見王大胖在傻傻發呆,忍不住出言相詢道。

“沒什麼。”王大胖回過神來,道,“王易先生,正如你所言,武俠小說真正的興起與繁盛,乃是在民國的二三十年代,以及新中國的五六七十年代。而這兩個時代,都有一個共同的時代大背景。”

王易一愣:“時代大背景?”

第一百四十八章 三個優勢

“不錯。”王大胖用肯定的語氣答道,一邊說,他一邊伸出了一根手指:“第一點,這兩個時代,都處於國家統一、政治局面相對比較安定的時世。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經過數次北伐,國民政府逐步安撫吞併了割據各地的軍閥,在形式上統一了全中國,國民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而五六七十年代,雖然港澳臺還沒有迴歸大陸的懷抱,但在政治格局上,還是處於相對穩定的局面上——可別小看這一點,讀小說,畢竟是悠閒消遣的活動,是那種填飽肚子才會去幹的事情。如果人們過著的是朝不保夕的生活,連生存都成了問題,哪裡還會有什麼閒情逸致去看小說?”

見到王易眸子裡露出贊同的神色,王大胖心中暗暗得意,又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點,則是這兩段時間,都處於大亂之後的初步安定,民生凋敝,民眾的生活水平還處於低階階段,甚至為了溫飽問題,苦苦掙扎。”

王易愕然道:“那又說明什麼問題呢?難道這跟武俠小說的興盛有什麼關係?”

“王易先生,難道你忘了剛才反覆說明的救星情結嗎?”王大胖笑道,“藝術是什麼?不就是透過某種手段,比如文字、影象等等,在受眾中產生共鳴。用文字的手段產生感染力,讓讀者感動的,就是文學;以影象的手段讓觀眾共鳴的則是美術;而綜合運用聲光影畫,在視覺與聽覺上觸動受眾的,則是電影。無論運用什麼手段,最終要觸發的,還是受眾者內心的感情,換句話說,就是要觸動他們的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跟收音機的道理有點相像。”王大胖打了一個比方,朗朗道,“每一臺收音機,都有一個頻率範圍,只有電臺發出的電波在收音機的頻率範圍之內,而收音機又調到了該電波的頻率後,收音機才會發出聲音,聽到電臺的節目。而人們的集體無意識就好比收音機的頻率範圍,而藝術就是藝術家發出的電波。只有這個電波在收音機的頻率範圍以內,也就是說人們的集體無意識以內,人們的情感又調到了適合的頻率,才會產生共鳴。”

“而這兩個時代,都是大亂之後初步安定,絕大多數人還在為溫飽問題而苦苦掙扎的時候。我剛才就說過,越在困苦之中,救星情結就越強烈。換句話說,救星情結,恰好正處於人腦這個‘收音機’的頻率範圍以內。因此,武俠小說這種以拯救為主題的小說,就特別容易得到人民大眾的認可,受到廣泛的傳播與閱讀。人們在閱讀小說的時候,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小說之中,幻想自己像小說中的主角那樣,無意中得到一本神秘的武功秘籍,修煉成絕世神功,然後行俠仗義,鮮花美女名聲財富滾滾而來……”

“可是,當到了八九十年代,人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溫飽再也不是他們的首要目標後,救星情結就會一步步減弱,甚至退出到人腦這臺‘收音機’的頻率範圍以外,這時候,以拯救為核心內容的武俠小說,逐漸開始難以在大量的讀者面前產生強烈的共鳴,自然也就開始走下坡路。”

“那麼,到了這時候,人們現在的‘頻率範圍’以內,到底是什麼呢?”聽了王大胖別開生面的比喻後,王易沉默了一陣子,虛心請教道。

“當你不用再為吃喝穿衣煩惱的時候,你會為什麼煩惱呢?”看著王易眼裡露出深思的神色,王大胖重重道,“是個人的理想、抱負的實現!現代人,物質生活已經極為豐富,基本不會挨餓受凍,這時候,拯救自己,拯救別人就不再是他們的共同心聲,別人的認同,個人成就感的追求,才是他們最需要的渴求。”

王大胖頓了頓,又道:“別看剛才金鏞先生批評你小說中主角是個自私自利的人,不符合他內心那種‘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形象,其實他是相當清楚讀者群體的心理需求變化的。你看,他小說中的主角,是不是身份越來越低,道德感越來越弱?到了最後一本《鹿鼎記》,主角韋小寶更是出身妓院的一個小流氓,與他之前塑造的大俠形象差距極大,以致於剛開始《鹿鼎記》在《明報》連載的時候,居然會有大量的讀者來信,懷疑這是他人代筆的偽作。”

“既然金鏞先生知道讀者的需求,怎麼又會批評我小說中的主人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