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8部分

此刻靜靜躺在棺槨裡的袁本初,可謂是煞費苦心,機關算盡,到頭來卻是這般情景。冀州僚屬內訌廝殺,袁紹為子孫後輩苦心謀劃的大好前景,全都隨著袁譚兄弟二人率部逃離出城而化為灰燼。

不可否認,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袁紹選擇了一條與徐州陶謙同樣的路,希望自己壽終正寢之後自己的子孫後輩遠離亂世紛爭,平平安安、普普通通的度過一生。儘管袁紹和陶謙的身份地位不盡相同。但他們在人生最後的時光裡卻有著共同的願望,從而選擇了相同的道路。

也許在他們眼裡,功名霸業不過是過眼雲煙。榮華富貴也只是暫時的物慾享受,人生最寶貴的便是無病無災,平平安安的活著。只可惜他們自己年輕時並不懂得這些淺顯且最容易忽視的道理,或者曾經想到這種生活卻對此不屑一顧,直到繁華過後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才幡然醒悟。於是他們便將自己一生的感悟寄託在子孫後輩身上,期盼他們不要重走父輩的老路,遠離紛爭、遠離是是非非。平平淡淡的安穩過日子,一家人團團圓圓的生活在一起,妻賢子孝。安享天倫之樂。

願望很美好,計劃實施起來也很順利。袁紹把一切謀劃的都很完美,近乎無懈可擊,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算天算地乃至把自己都算計在內。卻唯獨漏掉了他的兩個寶貝兒子。他以為袁譚和袁尚兄弟倆一定遵照他的囑咐,卻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謀劃即將完成的節骨眼上,偏偏是他最放心的兩個兒子出現重大紕漏,節外生枝,使得整個計劃改變了原有軌跡,滑向未知的方向。

昔日陶謙三讓徐州美玉在前,今朝袁紹效仿陶謙,拱手讓江山。便是希望袁譚、袁尚兄弟倆能像陶家兄弟一樣,做個富家翁。安安穩穩的度過一生。可是他似乎沒有想過他和陶謙雖然都是一方諸侯,但彼此出身和經歷完全不同。這份不同對於瀕死之人來說,或許並無實際意義,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對於他們的子女後輩卻影響巨大。出身家境的不同,就決定著袁譚和袁尚兄弟倆絕無可能重走陶家兄弟的老路。

陶謙出身貧苦,大半輩子辛苦打拼,輾轉大漢各州各郡,最終才坐上徐州牧的位子。而他的兩個兒子則跟著他一起飽受顛簸之苦,根本沒有穩定安逸的生活,直到陶謙坐鎮徐州之後才得以安定下來。是以陶家兄弟可以安於現狀,沉溺於酒色享受之中,坐擁榮華富貴,逍遙快活。

但是,袁譚和袁尚兄弟二人卻與陶家兄弟截然不同。他們出生在四世三公的袁氏望族,自幼錦衣玉食,長大成人後美酒佳人唾手可得,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因此袁氏兄弟根本不把酒色享受和榮華富貴放在眼裡,他們的眼睛始終都盯著其父袁紹的位子,醉心於權勢爭鬥,迫切期盼著有朝一日能夠掌管權柄,縱橫捭闔,叱吒風雲。於是他們這麼多年來一直在袁紹面前扮演乖兒子,俯首帖耳,唯唯諾諾,卻處處留心著袁紹如何駕馭麾下群臣,如何在爾虞我詐的權勢爭鬥中穩居上風,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可謂是學了一身本事。

現如今,好不容易等到其父袁紹歸天退位,袁譚、袁尚兄弟二人豈能坐視冀州落到曹操手裡?是以袁紹剛一閉眼,他的兩個兒子便露出本來面目,堅決不同意迎曹操入城,以致冀州文武內訌,大打出手,最終兵敗逃離鄴城。

??站在袁紹的靈柩前,李利凝視著棺槨前擺放的靈位,思緒如潮,最終都化作一聲輕嘆:“袁公舐犢情深,用心良苦,不惜捨棄奮鬥一生的基業換取子孫後輩的一世平安,卻不料事與願違,而今一切都已付之東流,前功盡棄。袁公此番算無遺算,面面俱到,卻終究算不透人心,須知亂世之中人心叵測。惜哉,哀哉,何苦如此啊!”

唏噓感嘆之餘,李利留意到守護在靈柩旁邊的都是一些年輕的侍婢和年逾半百的家奴,此外再無旁人。詢問袁府老僕袁義之後,李利才知道,這裡面有幾個曾經侍奉過袁紹卻沒有生養的嬪妃(小妾),而這些晝夜跪拜為袁紹守靈的一百餘人當中竟然沒有一個是袁紹的嫡系親屬。

如此淒涼的場景讓李利不禁失望地搖了搖頭,隨即吩咐駐守後院的甲士不得為難他們,而後轉身返回前殿。

就在這時,領兵駐守前殿宮門的許定疾步上前,稟報道:“主公,曹軍現已四面合圍上來,那曹操此刻正在宮門外喊話,聲稱要與主公當面敘談。”

“嗯,算算時間,他也該到了。”李利微微頷首,隨之不急不緩地走進正殿,邊走邊說道:“從目前形勢上看,鄴城內的袁軍已經全部歸附曹操,而反對曹操入城的袁氏兄弟已於黎明時分率部出城。由此不難看出,我軍之前得到的昨夜鄴城各處城門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