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霧,分明是億萬只細小難辨的毒蚊糾結在一起!
它們無孔不入地攻擊你身體的一切部位,將毒液病菌刺入面板,侵入血液,深入體內各處。。。。。。
人遭遇到它,往往九死一生。
其他各種危險,更是數不勝數。在農業文明時代,征服這片禁區幾乎不可能。
因此,要想透過都市聯盟進入驚虹,就必須穿過三角海峽。對於更加不擅水戰的天風人來說,一旦水上遇襲,只怕大軍尚未到敵人領土,就會全餵了海中的魚蝦。
第三個選擇,便是強攻寒風關。
然,寒風關城高牆厚,佈置層層設防,其防禦堅度更勝過當年的三重天。因此,即便是如烈狂焰這樣的戰神,面對這樣一座雄關巨隘,最終也只能長長興嘆。
倘若說,攻城拔寨者,無三倍以上兵力不可下,那麼面對寒風關這座鋼鐵堡壘,沒有五倍的兵力,烈狂焰都不願輕易動之。
這座號稱觀瀾第一雄關的巨大城關,初入人眼,給人的感覺便是壯觀,氣勢雄渾。
與三重天這類將大自然的神工鬼斧與人類能工巧匠智慧的結合利用到極至的天險重塹有所不同的是,雖然寒風關也是依山而建,但它徹徹底底是一座人工建築,且是觀瀾有史以來,耗資最為巨大,動工時間最為長久,要塞堅固程度最為可怕的一座城關。
寒風關的城防,其特點在於層次分明,守中帶攻。
寒風關的陣地從城外15公里便鋪展開來,由外向內劃分為荒蕪圈、警戒圈和城防圈。
距城15公里範圍內是荒蕪圈,實行堅壁清野,能撤進城的全部運走,如果必要,還會將帶不走的付之一炬,並向水井投毒。
離城5公里處,就進入了警戒圈。延警戒圈邊緣,每隔一定間隔,在制高點上設3人偵察哨一座,形成一道警戒線。偵察哨之後,每隔1。5公里設一聯絡哨,保持偵察哨與城池間的聯絡。白天的聯絡訊號是,發現敵軍舉一幟,接近警戒線舉兩幟,進入舉三幟,向城市而來舉四幟,接近城郊舉五幟。晚間則以火代幟。此外,各要道和關卡,還要設定3人一組的機動小隊,負責偵察和反間諜。這道三位一體的警戒圈,會在敵軍進至城郊,即將圍城時撤回。
城上遠射兵器射之所及便是城防圈的邊緣,在此範圍內的城外地物一律剷平,以掃清射角和視線。
在距牆根10米外是防禦措施齊全的護門牆體系。
護門牆後,附加一道木籬或夯土的矮牆,後面部署士兵,待敵軍進入護門牆範圍,配合城上守軍,以武器殺傷或柴草燻燒之。再向內,是寬2。5米的拒馬帶,主要用於阻礙敵軍雲梯接近。在守軍出入的地段,拒馬會淺埋成易於移動的狀態,並在城頂加以標誌。最後,在距牆2。5米以內,是5行高出地面0。5米的交錯尖木樁,兼有阻礙敵人攀城和刺死墜落之敵的功能。
接下去才是城牆,這是攻入城池的最後屏障。寒風關的城牆高達15米,牆頂寬度足有7…10米,守軍可在上面自如的機動和戰鬥。延牆兩側有厚1米、高0。6…1。4米的女牆,其中外側女牆較高,開有外寬內窄的射擊孔。除了城角建有永久性的角樓外,戰時還要延牆添置大量臨時樓臺。每隔60米,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1米的觀察樓。每隔180米,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3米、用以消滅城下死角和夾擊城下敵軍的木樓。同樣,每隔180米,還豎有一堵3米高尖木樁連成的橫牆,平時開小門供穿行,敵軍登城後封閉作為路障。最後每隔360米,再建一座突出內側女牆4。6米的木樓,以備攻擊入城之敵。
寒風關的牆根厚達20米,甚至40米,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至因失去重心坍塌,而只會下沉。每隔約200米,由內向外挖掘,接近外側5…6寸時停止,即形成一道暗門,留作突擊殺出之用。暗門內側還備有帶風箱的窯灶、柴草和障礙車,以備敵軍發現,從中殺入時,加以煙燻和堵塞通道。
城樓之下,城門洞內外側都設城門,門洞中部還有轆轤升降的懸門。三道門都設有活動射孔。為了防禦火攻,除了在城樓中預備水罐水盆及長柄麻袋外,還用間隔16厘米、突出2…3厘米、交錯排列的圓頭木樁在門外側包裹上鐵皮。
與城外的步步設防相比,城內卻是一幅暢通景象。城樓兩側和城角的寬大登城道,連線著延牆鋪設的環城路。環城路與各要道相連,構成城內四通八達的網路。不過城內也並非長驅直入之地,必要時,環城路之後會修築一道夯土矮牆,牆前再挖一道深3。5米,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