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只是比試,點到為止。。)

第六章 當總統還是皇帝

ps:

今日三更,二更送到

宋驍飛帶領五千新軍把九百德軍擊潰後,京城很快穩定下來,宋驍飛的五萬陸軍完全控制北京城。

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率領三千援軍到了大沽口,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代表英國政府從中斡旋,德國的海軍不如英軍,來中國的時間也比較晚,沒有勢力範圍,不得不給英國人面子,於是提出停戰的四大要求:一是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之處建立牌坊紀念;二是釋放了魯瓦西德和三百名德軍俘虜;三、賠償德國戰爭賠款50萬兩白銀;四是同意德國獨資修膠濟鐵路,即東起青島,西止濟南的鐵路。德國人的想法是,膠濟鐵路通到濟南,整個山東就都是德國的勢力範圍了。

李鴻章也想借助德國人的資金和技術修建鐵路, 而且1892年的中國,國力並沒某些歷史“磚家”想的那麼差,當時中國的年收約九千萬兩白銀,僅赫德掌管的海關收入,每年穩定地保持在二千二百萬兩白銀左右,收支基本能平衡,慈禧太后逃跑,留在宮裡的金銀財寶就價值過億兩,李鴻章急於穩定國內的局勢,這時並不想跟德國人開戰,賠償五十萬兩白銀也不算多,權衡再三,便答應德國人這四項要求。

此時,慈禧太后一死,光緒皇帝失蹤,滿清朝廷潰敗,失去人心,結合李鴻章以往的政治資歷和當時軍政商界的聲音,各國駐華公使發現,放眼海內,無論李鴻章的頭銜是北洋大臣,還是直隸總督,兩廣總督,還是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已經成為掌控中國時局第一人,中國“非李不可”!

此時的李鴻章既是著名的軍事將領。又是政治家、外交家,又是洋務運動的領袖,最重要的是,他出生於中國鄉村的耕讀農家,瞭解中國國情。又靠自己的奮鬥和能力身居高位。是多數漢人的“偶像”,具有開國君主的一切條件,又被西方認為是當代最傑出的中國人。沒有之一,有些國外的報紙已經迫不及待稱他“李首相或總統李”。

李鴻章還很謙卑,被同僚認為沒有什麼個人野心,在剿滅太平天國和捻軍時,他和曾國藩一樣,都坐擁半壁江山,卻從沒想過自立為王,並且處事果斷、馭人有方,務實妥協。所以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等漢臣,紛紛電報舉薦李鴻章為大總統,主持中國的大局。

此時,李鴻章自己也心動了,他這一輩子,前半輩子忙於平長毛。剿捻賊,後半輩子又辦洋務,興水師,也知道中國虛有其表,如一間破屋。他只是充當裱糊匠,東補西貼,雖明知為紙片糊裱,但不得不為。慈禧太后當政時,他只好阿諛奉承,左右逢源於恭親王、醇親王等王公貴族,和翁同龢等權臣鬥來鬥去,裱糊匠當得累了,所以他才刻意培養宋驍飛,希望下一代人能奮發有為,有所突破,現在老天開眼,慈禧太后終於死了,光緒皇帝也失蹤了,滿清引此大亂,盡失人心,大勢已去,雖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李鴻章的身體還算健朗,是該他一展拳腳,留名青史的時候了,於是,他邀請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雲貴總督王文韶、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北上,到天津共商國是,劉銘傳、盛宣懷、容閎、嚴復等人也應邀參加。

在利順德大飯店,雖然大家都同意李鴻章出來當“總統”,主持大局,但對未來國家的政體也認識不一。張之洞、劉坤一、宋驍飛、容閎等人建議採取美國的共和制,地方自治,成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這樣南方各省相對獨立,朝鮮、越南、琉球等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納入中國的版圖;盛宣懷則建議採用法國的共和制,組織責任內閣,中央適度集權,收回各省的鐵路、電報、教育等權力;嚴復覺得共和制不符合國民的文化特性,君主立憲比較適合當時的國情,但關鍵是立誰為君主;劉銘傳一拍桌子,提議乾脆建議李鴻章自立稱帝,開闢新朝,持這種想法的淮軍將領不在少數,李鴻章三十六歲的兒子李經方和女婿張佩綸對此特別積極。

李鴻章也左右為難,他認為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腦子裡,沒有“總統”的概念,忠孝節義的四德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是建立德政的基礎,一旦沒了君主,社會必定會大亂,他也想稱帝創立新朝,開萬世之太平,但對各省督撫,特別是張之洞、劉坤一、王文韶這樣的老臣,是否會擁立他當皇帝,沒有把握,一旦各省督撫獨立,中國陷入內戰,泰西各國就會趁機培養各自的代理人,瓜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