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帶回到從前那個時代嗎? 不! 張海諾的內心有個非常清楚的聲音,既然已經在這個時代付出了這麼多,既然已經在這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既然已經有這麼多忠實的追隨,那麼老天,就請讓我在這個時代繼續奮鬥下去吧! 老天沒有一絲回應,而克里特島也被漸漸拉在後頭,直到完全消失在海平線上。 張海諾收起了自己多餘的想法,他知道直布羅陀海峽遠不是他完成計劃的最終障礙,接下來,他還要儘快和赫森的u21會合,並且要時時刻刻提防那些協約國艦船,這其中也包括希臘人的軍艦、貨輪甚至漁船! 在歐洲,希臘屬於經濟工業和軍事力量都相對薄弱的國家,但自19世紀初期獲得獨立以來,他們同周邊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旨在穩固領土和擴大疆域的戰爭,尤其是2o世紀初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希臘一開始在名義上保持中立,卻允許英法艦隻使用他們的錨泊地並向其提供補給,而在經過長期的觀望之後,他們在1917年6月正式宣佈加入協約國,此後雖未在6上與同盟*隊大規模交戰,但他們的海軍卻積極參加協約國在地中海的軍事行動。 儘管希臘人非常的不“友善”,但當初制定這個計劃時,張海諾經過仔細的權衡最終還是作出了將潛艇開往愛琴海並與赫森的u21在那裡會合的決定。這樣做的考慮一是北海和波羅的海都缺乏合適的藏身地點——戰爭結束後英法必定會對那裡進行一番仔細搜尋,相比之下,擁有25oo多個島嶼的愛琴海在地理上則要複雜許多;其次,赫森對這片海域十分的熟悉,而他的u21艇身小、海上適航力相對較弱,航程也不如u148,會合地點選在這裡對他們來說相對較為容易。 當然,這其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愛琴海東部的一小部分島嶼是屬於土耳其的,這個國家在一戰中選擇了同盟國陣營,戰爭中的經歷讓他們的官員、將領和民眾都對德國人頗有好感,雖然戰敗同樣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損失,但張海諾他們想要從土耳其弄到物資顯然要比其他國家容易的多。 在進入愛琴海域之後,張海諾他們果然碰到了不少協約國艦船,不過戰爭既已結束,德國政府又布了讓6軍撤回國內、海軍在港口待命的命令,協約國艦隻的軍官和水兵們也都放鬆了許多,張海諾注意到他們即便在大白天航行也不再採取“之”字反潛航線,最讓他們害怕的應該不再是德國潛艇而是那些戰爭遺留下來的水雷。 這預料之中的情況讓張海諾心裡舒坦了許多,白天他們小心翼翼的躲過那些協約國艦船的視線,必要時就潛入一二十米的海中規避,晚上再沿著預先計劃好的路線快前行。這樣一來,在德國投降後的第四天,他們終於抵達了愛琴海東南部靠近南斯波拉澤斯群島和卡爾帕索斯島的海域。那裡遠離希臘大6,距離克里特島和羅德島各約百餘海里,距離最近的土耳其港口約12o海里。 將這裡設為會合地點是張海諾與赫森在芬克莊園共同商量後作出的決定,赫森在戰爭中曾數次經過這片海域,這附近除了較大的卡爾帕索斯島和阿斯蒂帕萊斯阿島有希臘人居住之外,其他都是荒無人煙的孤島。這些島嶼大的不過幾平方公里,小的還不足一平方公里,大都是鳥島或火山島,還有不計其數的暗礁,因此直到2o世紀初,各國商船都會盡量避開這裡。 赫森告訴張海諾,在1915年冬天的時候,有一次他為了躲避暴風雨的襲擊而靠近其中一個火山島,並非常偶然的在那裡現了一個可以用來停泊小型船隻的天然凹口,那裡雖不能停靠千噸以上的艦船,卻足以供u148這樣的大型潛艇容身! 在暴風雨停之後,赫森讓自己的艇員將這個島嶼全面勘查了一遍,唯一讓人遺憾的是,島上沒有淡水,植被也少得可憐,除了這兩點之外,這裡根本就像是專門為潛艇設計的秘密基地! 由於海圖上並未給這個突兀火山島標註名稱,赫森便以自己的名字為它命名:赫森島。( )
第7章 秘密基地
憑著赫森留給自己的經緯度座標,張海諾沒費多少力氣便找到了那座“赫森島”。 那是一座因火山噴而形成的小海島,在愛琴海這樣的火山島很常見,古代希臘人就已經懂得從上面採集大理石和鐵礦石。不過,像“赫森島”這樣遠離大6又面積狹小的島嶼,希臘人的大船不屑於光顧,也許只有從克里特島或是羅德島出的漁船或許偶爾會來這裡避避風。 在找到“赫森島”之後,張海諾並不急著靠過去,而是謹慎的在附近轉了一圈,由於天氣晴朗,又是大白天,海面上的能見度非常高,這方圓十海里之內連一隻船影都沒有。確定周圍沒有異常之後,他這才下令開啟艇上的聯絡訊號燈,每隔半分鐘就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