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隨著高季昌逃亡北方梁國;而劉崇景這邊,他甚至不知道與他聯絡的乃是高季昌的人,而不是之前預料的梁國之人。
這樣一來,在高季昌江陵兵敗之後,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反而行事如往常一般,吳國的長劍都同樣沒有意識到半點問題。
這之後,劉崇景憑藉軍功,再加上他原本就是劉威的長子,很快就從指揮使的位置上更進一步,被提拔為都指揮使。
武義十一年,也就是三年前,當梁國和晉國之間正在胡柳坡激戰的時候,吳國也正在發兵攻打蜀國。
因為那時候蜀國開國君主王建剛剛病死,新君王宗衍登記,並改名王衍,蜀國正處於新舊交替的關頭,吳國這邊自然想著趁火打劫。
所以那時候楊渥命當時還駐守在江陵的劉信統兵三萬攻打歸州。
就在吳軍抵達歸州,與蜀軍展開激戰的時候,突然有梁國人南逃至吳國,並向吳國方面透露了一個絕密訊息。
原來這個南逃之人就是當年高季昌麾下負責與劉崇景聯絡的一個關鍵之人,此人在高季昌麾下犯了錯擔心遭到嚴懲,於是就南下投靠吳國,帶來了劉崇景曾經與高季昌勾結的訊息,並且還提供了一些關鍵證據。
那時候劉崇景正作為劉信麾下的都指揮使,統領一萬大軍在歸州前線與蜀軍作戰,在這種時候傳來這種不利的訊息,自然立即就引起了吳國高層的極大重視。
楊渥親自下令,要求封鎖一切相關訊息,膽敢有人洩密者定斬不饒。
與此同時,楊渥一面派人證實此訊息的準確性,一面派人秘密前往劉信軍營,準備讓劉信暗中採取措施,一來防止劉崇景得知訊息後狗急跳牆,二來一旦證實訊息後就可以直接將劉崇景抓起來。
然而讓楊渥沒有想到的是,在他派出的使者趕到歸州前線之前,訊息竟然就已經走露了,驚慌失措的劉崇景當即就起兵造反。
要知道那時候劉信正統領大軍與蜀軍交戰,在這種關鍵時候劉崇景突然反戈一擊,即便真正隨同他造反的只有他的少數親信率領的不到兩千人,其他更多的軍隊並沒有造反,但這突然而來的反叛還是引起了吳軍的大亂。
趁此機會,蜀軍的統領大將張武立即率領蜀軍突襲,大敗吳軍。
那一戰最終吳軍戰死的將士就多達七千多人,另外還有五千多人被俘,如此慘重的損失,可以說是吳國立國之後敗得最慘的一次。
上一次這麼慘重的敗仗,應該還是當初劉存兵敗與馬殷之手的時候。
劉崇景也憑藉此功勞,在逃到蜀國之後被蜀國新君王衍冊封為齊國公。
而吳國這邊,楊渥一面下令將劉家抄家,一面下令徹底清查此事,所有涉嫌其中的人,不管是多大的官職,都遭到了處置,光是被殺的就多達數百人,還有上萬人被流放到海外去;至於罷官免職的那就更多了。
當然,這麼多人遭到處置,其中自然也有很多人其實是遭了無妄之災,他們其實並沒有參與到這件事中來,只不過楊渥藉此機會整頓官場,就將他們給發落了而已。
此外還有一些人更加倒黴,完全就是遭到了楊渥的遷怒,比如劉崇景的好友,陶雅的長子陶敬昭,他就因為與劉崇景交好,所以這次就遭到楊渥遷怒,被罷官奪爵。
好在陶雅的功績太大,即便楊渥奪了陶敬昭的爵位,但也不敢直接將陶家除爵,而是讓陶敬昭的二弟陶敬彥繼承爵位。
至於劉家,一開始楊渥在盛怒之中是打算將劉家滅族的,不過後來在眾臣的求情下,最終楊渥看在劉威的功勞上,下令將劉家奪爵,貶為平民;那些有官身的全部罷官,家產也被抄沒大半,然後全部流放到夷洲去。
如此殺一批,罷官免職一批,流放到海外去一批,這就是發生在武義十一年的劉崇景案。
經此一案之後,朝中上下談及“保密”二字就會色變,一個個再不敢將朝中法度視作兒戲,只要是楊渥下令保密的,大家在私下裡連談論都不敢。
第六百零二章晉王
劉崇景的案子震動吳國朝野上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也讓吳國上下知道了保密的重要性。
所以接下來的這幾年裡,只要是涉及到保密的訊息,一般人都會高度重視,再不會向以前那樣漫不經心。
這一次惠王朱友能暗中勾結吳國的訊息,顯然就是最為機密的訊息,若是走露的話,甚至會影響到北伐大業。
所以到目前為止,整個吳國上下知道的都不超過十人,而且都是吳國最核心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