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7部分

定遠將軍,改職淮南招討使。

其後,趙昚又加封了一系列的武將。

全是江淮三路,在去年隆興北伐中立過戰功的武將。

而這其中,又有一個極其不引人注意的旨意:江陰籤判、修武郎、江淮南營正將辛棄疾,加封為武義郎,升江淮南營副統領,通判江陰。

從正八品的修武郎到從七品的武義郎,從部將到副統領,從江陰籤判到通判,大宋的辛青兕是全面升官啊……

部將是營長級別,副統領的副團長級別,籤判類似副縣長,通判則是實打實的縣長……

由此可見,咱們的中興之主一直沒有忘記這位歸正人。

其實吧,這還得歸功於辛棄疾那首《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的豪邁,實打實的寫出了趙昚心中的野望,想不記住辛青兕都難。

數十道旨意從垂拱殿接二連三頒佈。

如果是當初的帝師史浩和陳康伯為相的時候,這些旨意很可能會被封駁回去,但如今湯思退和洪适為相,洪适作為主戰派,當然全力支援官家。

湯思退也有心思,他不認為陳俊卿守備的兩淮防線能抵禦得了金人鐵騎南下,只有吃了敗仗,官家才會重新想到求和,那時候他就知道自己這個相公的重要性了。

大宋朝堂人事變動,新科進士們也紛紛接到授命,該外放的外放,該授職的授職,運氣不好的被派到兩淮,也只能苦著臉走馬上任。

大定四年,金人十萬大軍南下,以戰逼和。

隆興二年。

大宋圖戰。(未完待續。)

第二章史上最短命探花郎

金人以戰逼和,其實大宋並不需要死戰。

這點湯思退清楚,趙昚也清楚。

李鳳梧更清楚。

隆興北伐之後,宋金再戰,被金人連下盱眙、滁、廬、和州等地後,大宋便委曲求全了,而金人也無力再南下。

李鳳梧當初在小傳臚時和趙昚說,希望守備兩淮一戰到底。

一者不希望大宋再受屈辱。

一者,只有如此,才能有機會阻止趙愭和趙惇登上太子位。

不能讓趙昚失去北上雄心。

所以必戰,而且要勝。

不說渡江進取疆土,至少也要打造好兩淮防線,抵禦金人,只要金人不能渡江南下,那麼完顏雍以戰逼和的計劃就要流產。

如此,宋金和談才會有另外一番新氣象。

如此,趙昚之中興雄心才會蓬勃。

如此,立儲之事將會後延,趙愷才能有一線生機。

事實證明,趙昚這位中興之主內心深處,縱然是經過符離大敗的打擊,但依然渴望著朝汴梁,依然渴望著恢復祖宗基業千古流芳,所以才會聽從自己的建議,撤了王之望的江淮宣撫使。

隨著旨意頒佈,大宋兩淮風起雲湧。

從臨安、從鎮江、從太湖周邊諸鎮,青壯新兵源源不斷的趕赴兩淮。

輜重、糧草、盔甲亦從國庫、糧倉之中運往江南大營。

各地的轉運使少不得又要大賺一筆。

雖然隆興北伐,大宋的國力耗損極大,但趙構經營幾十年,還是剩下了不少東西給趙昚,此次備戰只是守備,並不進取,是以國力足夠。

不用擔心有兵無甲,有馬無糧的困境。

事實上大宋連馬都很少。

南宋騎軍很少。

全國各地的騎軍加在一起,也不過兩萬人出頭,這還是大宋傾力而打造出來的,是以這些騎軍雖然少,但卻戰力變態,堪稱精銳中的精銳。

江南大營有一支三千人的重騎——或可媲美金國重騎鐵浮屠。

慶遠軍節度使李道手上就有一隻四千人的輕騎,所以李道才能成為趙惇最強助力。

不過南宋騎軍在後世,隨著端平入洛徹底玩完。

陳俊卿已走馬上任,新科進士們不少人也被外放到兩淮防線各州府,比如丘崈,便被授職建康府觀察推官。

只是過了幾天,旨意又下。

少保、永興軍節度使、鄧王趙愭職江南東路制置使,赴任建康,配合陳俊卿守備兩淮。

鎮洮軍節度使、恭王趙惇職淮南東路制置使,守備一路。

這個旨意出來,李鳳梧只能苦笑。

先前準了趙愷的請旨,讓趙愷職安豐軍節度使,在這個時刻重要趙愷,很容易給大宋文武官員一個錯覺,原來咱們的官家看重的二皇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