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到箱子裡。

準備了兩天,趙巖帶著人啟程出,前往濟南城出售這些鏡子。帶去五箱玻璃銅鏡,每箱裝著三十塊,規格都是普通銅鏡大小,直徑大概十幾厘米。梳妝鏡則帶了三箱,每箱裝著二十個梳妝盒。

留著二十多個家丁,外加兩百多戶佃農在趙家村防守,其餘的家丁全副武裝的跟著他前往濟南城。

一路行來,登州境內的破敗十分嚴重,進入萊州之後,情況好轉了許多。雖然萊州比登州的情況要好,但一路上的耕地依舊大半荒蕪。

行至萊州境內,碰上一處關卡。

“停下,你們去幹什麼的?”幾個官兵帶著人擋在車隊前面。

趙全對此顯然很熟悉,不慌不忙的上前交涉,“我家公子去濟南城探親,爾等為何阻攔?”

“探親?那為什麼你們還帶著刀劍?”其中一個官軍問道。

“我家公子身為秀才,自然能仗劍遊歷天下,現今登萊大亂,帶些刀劍不過是自保罷了。”趙全說道,接著他掏出了幾兩銀子塞進那官軍手裡,“幾位軍爺在這保境安民,倒是辛苦了,一些茶酒錢還望收下。”

“過去吧!過去吧!”那幾個官軍掂了掂手上的銀子,也不搜查,直接給放行了。

“這些人這般好說話?”趙巖奇怪的問道。

“公子有所不知,這設卡收稅,有些官員願意收,有些官員則不願意收。敢設卡收稅的,也不敢做得太過份,畢竟當今天下的商人勢力雄厚,一旦收過頭的話,難免官位不保。”趙全解釋道,“像我們這樣的商隊,就算我們不交稅銀,他們也不敢刁難,給幾兩銀子雙方面子上都好過。要是規模小上一些的,那便不是這般好說話了。”

“這麼說來,還是規模問題。”趙巖笑了笑。

“小規模的商隊,只能用守法,凡出外,先告路引為憑,關津不敢阻滯,投稅不可隱瞞,諸人難以脅制,此係為守法。”趙全點頭應道。

明朝言官如狼似虎,不僅京城有大量言官,每省也有言官。所以地方官不敢收太多商業稅,有的怕麻煩甚至不收。

畢竟到了明朝晚期,已經形成了官就是商,商就是官的形式,官員已經成了商人的代言人。

這一情況應該是從明朝中期時開始出現的,逐漸演變到了允許商籍子弟科考的地步,更是加重了這樣的情況。

商人的地位,在明朝中晚時期是非常高的。

誰敢和商人過不去,保不定拿天被參上一本,甚至可能讓朝中大佬們直接出面整死你。所以遇到規模較大的隊伍,這些關卡的使吏都不敢刁難,要是那些規模小上一些的,那就要‘秉公執法’了。

一路上的關卡,對於趙巖這樣規模比較大的隊伍,都是非常好說話,收上幾兩銀子就直接放行,甚至只要說不是行商的,直接就放他們過去了,也不搜查攜帶的商品。

趙巖不僅感嘆,這明朝的商人日子真是好過,做買賣竟然不要交多少稅。

明朝的商業稅的確是低的可憐,以前還是三十稅一,後來萬曆時變成六十稅一,這點錢能幹什麼?幾乎等於不交稅。

一路上趙全都表現出了豐富的經驗,事事小心謹慎。

在路上趕了十多天路,終於到到了濟南城。

趙巖第一次見到明代城池中的景象,沒來得急多看,便和趙全前往濟南的山東會館,山東會館是為山東商幫所建。

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概括起來,就是長途販賣和坐地經商的商業經營方式,山東商幫裡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雖然無法和徽商、晉商這些商幫相比,但也是一個資本雄厚的商幫。

第一卷:潛龍在淵 第八章:會館商晤

會館,初始於明代初期,不過早期會館並非全由商人組建,且與科舉制度有很大關係。明朝每逢“大比之年”,各地文武舉子都會進省城或京城應試,而商人則是長年在省城和京城走動的。舉子們盤纏有限,明朝旅店的住宿費又很高,“雖一榻之屋,賃金卻不下數十錢”。赴考的舉子們大多拿不出這筆開支,就是商人也感到吃力。經濟原因加上鄉土觀念,促使舉子和商人都希望有一個憑藉鄉誼相互關照的住處,於是冠以各地名字的會館便出現了,如廣東會館、陝西會館等。

後來演變成了由商人建造,商業氣息非常濃重,商人可以住在會館,也可以把貨物寄存在會館。

這些會館除了給商人提供住所、寄存的服務,始終還是在接待士子,這一現象直到清末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