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麾下效力”有些在地方上頗有德望的”更可舉薦族中俊彥到解州”再拿著大將軍親自簽下的文書”往長安國武監求學。
這個可不得了”這可是通天捷徑”有的地方大族心動不已之下”留下故土難離的族人”卻是舉族入泰”根本不打算在河中呆了”這可不是一家兩家”據載’自大泰咸寧七年初起”陸續遷入大泰的河中大族”足有數百戶之多。
而後十數年間”這些大族或於京兆”或於京東”或於京西”蜀中等處”生根發芽”多有出仕於大泰朝廷的”皆言自己河中某某人士”後來更是結成赫赫有名的晉
文字版黨”議政論政”舉足輕重”卻非是當下所有人可以逆料的到的了。
當然”戰事未靖”民心再是安定也安定不到哪裡去”而關於胡漢之別種種傳言”卻隨著春天的到來”漸漸向金國腹地擴散了開來……口……!。
!
第九卷 旌旗漫卷 不須誇第七百五十七章 獻計
總的說來,大秦咸寧七年的河中漢家故地,基本上已算是大秦治下,胡人在北地肆虐數百年,漢家百姓困苦流離,備受欺壓,到了這個時候,民心思安,一旦歸為漢人治下,民心立附,加之河中風議頻傳,更加速了這個過程。
所以,短短半載間,即便戰事未歇,但此時你若在河中諸府縣街面鄉野任抓個百姓過來一問,是想為金人治下,還是歸為秦人屬地,對方多數不會猶豫什麼,在胡人手下當條吃飽喝足的狗,不如餓死在漢人地界之上,起碼死後見了祖宗,也可理直氣壯的說一聲,自己就算死,也是個堂堂正正的人。
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便為天命,古今皆然,其中道理,不須細述,而此時的結果便是,河中在這半載間,便以令人震驚的速度穩固了下來,且各處沒有誤了農時,情勢就更好幾分。
而河中府縣,對於女真人恨之入骨者,不在少數,徵兵之事也進行的分外順遂,河中漢家兒郎,來解州投軍者,絡繹不絕,到得咸寧七年四月末的時候,徵兵已近尾聲。
隨趙石北上河中的五萬偏師,間中屢有折損,但到得咸寧七年四月末尾時,卻已成十萬大軍,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現如今河中新降之地,還供養不了如許大軍,得靠潼關糧草接濟才成,不過隨著時日推移,雖無節度使之名,卻有河中節度使之實的趙石,就地徵糧,將不再是什麼問題。
可以說,此時情勢,有利有弊,對於趙石來說,成敗也許就在一念之間……
而這個春天,在趙石而言,卻也分外繁忙,多少大事,懸而未決,多少疑慮,積在心頭,不過可喜的是,終於是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
太原依舊沒什麼動靜,探馬來去,太原大軍已陸續集結,卻只在太原附近未動,看上去,沒有多少南來決戰的意思。
趙石可不認為,是自己將金人打的怕了,一定是有其他原因,致使太原大軍一直未動,可惜的是,軍中探馬,無法探聽金人朝廷動靜,得到的資訊少的可憐,不然的話,便能大致預測一下,總好過在這裡枯等。
許是覺著壓抑,所以,為振奮軍心士氣計,趙石決定,今日在汾州城南閱兵。
大將巡閱軍威,乃軍中常有之事,但這一次,趙石卻是依足了規矩,讓大軍各部抽調精銳,組成陣列,從汾州城南外的空地處行過,且不禁百姓士紳觀演。
這麼一來,刻意而為之下,場面可就大了,有心無心的都要來觀瞧打敗金兵的漢人雄兵到底是個什麼模樣,汾州左近百姓有些惶恐,但那些膽子稍大的年輕人卻還是禁不住好奇,到來觀看,而士紳望族,被刻意告知之下,更不敢錯過這個機會,到了時候,便早早來到,一來確實想要瞅瞅秦人軍旅是何模樣,二來也有獻媚之意在裡面。
故而,到了正點,從汾州南城城牆上望下去,真個是萬頭攢動,人山人海,但這許多人聚在一起,在軍兵將校維持之下,卻並無多大的動靜。
趙石率眾將出現在城頭,城下的人群騷動了一下,所有人都在抬頭觀望,汾州一戰,大將軍趙石趙柱國之名,實已傳遍北地,有著切身之痛的汾州,對其人更是敬畏莫名,也不知是誰,先自跪拜於地,接著,就好像推到的骨牌一般,迅速蔓延開來,片刻之後,城下百姓,已再無一人站立,放眼望去,皆是跪伏於地的人頭。
場面震撼人心,隨於趙石身側的眾將,心頭大震之下,不自禁的都退於趙石身後,將趙石讓了出來,趙石獨立城頭,左顧右盼之間,自得之餘,直覺豪情滿懷,直欲放聲高呼,這樣的場面,確實有些出乎人的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