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6部分

而匠作科在這兩年間的出彩之處也是有目共睹,先是改了橫刀式樣,做出一種類似於橫刀卻又有著完全不同於橫刀的弧度的戰刀,此刀一出,很快就為猛虎武勝軍中的軍將們所接受了。

一來,因為有了弧度,所以出鞘之時揮舞起來,也更加的勁急最重要的是打造出來的這種戰刀更加不易折斷,而對戰之時,殺傷力更非橫刀可以比擬,尤其是劈砍之時,多數時候不會出現卡在敵手體內,拔不出來的情形,所以劈砍之下,往往能拖出一道很長的傷口出來類似於胡人的彎刀。

好處多多,卻也並非沒有缺點,也許是工藝並不很成熟的緣故,這種刀要比橫刀短上一些,但重量上卻比橫刀要重對於井刀搏殺的步卒來說,這種兵器優點巨大,但缺點也同樣不小。

但若換在騎兵身上,這點缺點是完全可以忍受的,憑藉著馬力,揮舞戰刀的時候就要少上許多所以在後來,工匠們卻是又將騎兵用的這種刀具加寬加厚,最終定型下來的時候趙石瞧了瞧,簡直就是放大型的日本武士刀。

最後就是命名了趙石肚子裡墨水少的很,但匠作科的幾個教授感其看重,卻非要他來給這種類似於砍刀的殺人利器起個名字,趙石想了幾天,最終給其定名為“風刀”步卒手裡拿的是小風刀,騎兵手裡拿的則是大風刀,淺顯易懂,卻也很是威風,由此便算定了下來,幾個教授則歡歡喜喜的去工部報功了,並將工藝封存於工部密處,這都是題中應有之義,也不必細說。

趙石還是謹慎的多,幾經實驗,最後確定,這種刀比之日本人用幾百年的時間琢磨出來的武士刀式樣上雖然差不多,但質量上顯然要差上一些,但具之於橫刀還是要有優勢的多,讓他微微有些奇怪的是,這種刀其實並不難設計,但大秦征戰這許多年,在這種基礎兵器上的改進卻是停步不前,也不知是為了哪般?

略想了想,估計一個是戀舊情緒過於濃厚,再有就是工匠的地位太低的緣故了,再有更不靠譜的猜想就是,大秦軍旅向來強悍,打仗勝多敗少,所以對於刀具什麼的依賴就沒那麼多,比如拿蜀中來說,人家軍中刀具式樣就五huā八門,他在蜀中的時候很是見識了些奇形怪狀的刀具的,秦人不笨,但這麼多年下來,卻還用著唐時的刀槍,連律法都沒怎麼改,要說這個原因看上去不靠譜,但卻也說得通不是?

不管怎麼說,這風刀一旦弄出來,卻是大受猛虎武勝軍軍兵喜愛,趙石也沒多少猶豫,立即命人換裝,用了近兩年的時間,終於換裝完畢,至於大秦各部軍中,換裝風刀估計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朝堂上從不乏謹慎之人,這種有關軍國的大事,也非是一揮而就就能完成的,想來從工部到兵部,再加上戶部,有的官司可打呢,想要將風刀裝備全軍,拖個四五年,甚至是十年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當然,這就不是趙石管得了的了。

而被銀子已經加官進爵ji發出滿腔熱情的匠作科教授們,也沒閒著,又將目標對準了攻城利器石炮上面,所謂石炮,其實就是投石機,乃是當世最犀利的攻城器具,沒有之一。

雖然時日尚短,但匠作科確實沒有讓人失望,不但將大秦軍中制式石炮改良的更加易於攜帶安裝,而且仿照城門絞盤製作出了石炮絞索,須臾間,便將伺候石炮的百多人給減少到了三四十人左右。

而最讓趙石驚訝的是,他只是輕輕扇動了一下翅膀,但彈簧這種標準的穿越產物就真的出現了,而且並迅速應用到了軍事領域,也就是石炮上面。

粗大笨重的好像個煙囪一般的全手工製品,讓投石機這種古代攻城利器終於徹底lu出了猙獰的面目,不但射程達到了近九百步,連投出去的石彈也大了整整一倍有餘不過為此,工匠們也沒少費了心思,有了彈簧的助推,以前的木料根本無法承受這種堪稱恐怖的推力。

在折斷了不知多少跟投臂之後,熱情到有些痴狂的國武監教授帶著無知者無畏的一群國武監生員又有了近乎於天才的想法,那就是在投臂上絞上鐵線,幫助木質投臂承受這種巨大的爆發式力量,也終於在去歲年中的時候,大功告成成就了軍事史上一次重大的沿草……

不過令趙石有些遺憾的是,沒有理論基礎作為依託的產物,威力雖然足夠巨大,但卻很難讓人滿意,因為是全手工製作,所以個體之間,差異也是巨大的就像近親通婚生出來的孩子總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和缺憾。

這也正是東方古代學術體系最大的悲哀所在,哲學家們橫行於世,卻將其他學科擠兌的幾乎沒了生存的土壤,科舉制度讓士子們完成了從哲學家變成政治家的蛻變,但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