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半日,契丹人不敵潰走。
此時,戰事程序便完全進入了草原騎兵的節奏。
他們不會像漢家軍伍般,一鼓作氣追繳殘敵,而是尾隨契丹潰軍,來回騷擾,不停吃掉契丹人斷後騎兵,讓契丹潰軍疲於奔命。
一路之上,契丹潰軍遺屍處處,最終只能拼命逃走,再不敢回頭迎戰。
巴勒塞合部戰士如影隨形,追逐著契丹潰軍腳步,一直到別失八里西方三十里處,才一擁而上。將契丹殘部圍殲殆盡。
此役。忽難部以極其輕微的代價。便幾乎全殲了契丹人的一個萬人隊。
與此同時,忽難得知大軍主力已經圍困了別失八里,正與契丹主力激戰不休。
忽難一邊收攏麾下戰士,一邊傳信拉烏爾汗木華黎,在得到木華黎同意之後,不顧別失八里的戰事,率軍徑自西行。
一路之上,大小戰事數十起。破西遼沿途大小部落無算。
大秦成武八年六月末,別失八里戰事結束,木華黎率草原聯軍,全殲駐守別失八里的契丹人大軍,繼續揮軍西進。
其實此時此刻,大軍前方已是一片坦途。
忽難部為大軍掃清了幾乎全部的障礙。
就算如此,大軍也沒追上忽難部的步伐。
到得七月初,忽難部已經逼近西遼都城虎思幹魯朵。
此時,忽難部人馬不降反升,已有近兩萬人馬。
這得益於契丹人對國內部族的嚴酷統治。同樣,也得益於曲出律篡位之後。力行以佛教代替其他教派的主張。
為此,西遼很多部族,皆是心存不滿。
很多沿途部族,在聽到草原聯軍到來之際,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奮起反抗,而是率領部族戰士,毫不猶豫的加入了入侵者的一方。
草原聯軍信仰上的寬鬆,讓很多信仰穆斯林的部族,歡欣鼓舞。
他們告訴忽難,在更遙遠的西方,還有很多和他們有著同樣信仰的兄弟,在契丹人殘暴的統治下哀嚎,等待他們去解救。
在這樣一個時候,草原部族頭一次接觸到了西方的信仰之爭,但這個時候,多數信奉草原天神以及長生天的他們還沒有意識到,這種信仰之爭到底有多殘酷。
他們只是本能的接受了這些穆斯林信徒的投靠,帶著他們去驅逐,殺戮那些他們口中的異教徒。
這是一個很詭異的局面。
最為排外的伊斯蘭教眾,在此時毫不猶豫的藉助異教徒的力量,去驅逐他們口中的魔鬼,但顯然,他們將來還是會在異教徒的統治之下生活。
這是混亂的西域地界,一個很難解釋的現象,但無疑,西域綿延至今的戰亂,跟他們脫離不開干係。
甚至可以說,他們是西域動亂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當你寬容的對待他們的時候,他們也許會暫時馴服,並藉機傳播信仰,等他們強大起來,便要求多多,掀起戰亂。
而對之以殘暴,以信仰為名的叛亂,也就無可避免。
所以說,資本來到世間,渾身上下留著血和骯髒的東西不假,但神進入世間的時候,身上恐怕也不會乾淨多少。
當著兩者產生碰撞,也就沒有什麼正義可言了。
當然,在大秦這個資本還沒有誕生的時代,中亞的戰爭以及殺戮,多數跟信仰有關,這個不用有所懷疑。
中亞以及歐洲大陸,皆在以神明之名,進行者各種各樣的野蠻行經。
當強盛的大秦出現在東方之時,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此時還未可知。
不過,草原聯軍在這個時候,已經隱隱聽到了聖戰者的呼嚎,原始的草原教派,受到衝擊也是早晚的事情。
忽難部在進軍到西遼都城東百餘里的地方的時候,終於碰上了戰勝回鶻大軍,立即回軍的耶律乞仁部,加上駐守於西遼都城的一部分國王親軍,兩萬餘人馬,這也是西遼此時能夠聚集起來的最後也是最大的一支力量了。
忽難部雖然士氣正高,但並沒有輕舉妄動,稍稍碰撞,忽難便率軍退後,順便,消耗掉一部分不聽命令的投靠人馬。
兩日過後,周旋於契丹大軍左右,若即若離的忽難部,沒有等到草原聯軍主力,卻等來了姍姍來遲的張鈺部。
靈州路宣撫使張鈺,率軍五千,長途跋涉,沿故黑水城北上,終於在此時與忽難部匯合。
爭功心切的兩人,一拍即合,休整半日後,向契丹大軍發起了進攻。
此戰還是老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