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53部分

次證明了這一點罷了。

蒙古人在鐵盾,長槍,以及密集的步軍箭雨之下,吃盡了苦頭。

是時,野狐嶺下,殺聲震天,箭矢橫空,刀槍並舉。

蒙古鐵騎數次衝入步軍軍陣當中,盡都無功而返。

張柔身先士卒,身披十數創,猶自率軍高呼酣戰,眾軍士氣大振,死戰不退,從清晨,戰至日落西山,兩軍這才罷戰。

清點傷亡,張柔所部傷亡一萬四千餘眾,而蒙古人也傷亡慘重,有四千餘蒙古勇士永遠的倒在了這裡。

自蒙古南下以來,這是傷亡最慘重的一次,自此,河北名將張柔之名,響徹黃河兩岸。

當晚,張柔再次派使者入蒙古軍中,邀朮赤天明再戰。

慘重的傷亡,讓朮赤終於冷靜了下來,四千餘蒙古勇士去見長生天了,傷者無數,這樣損傷,是蒙古軍所難以承受的。

於是,朮赤打算,第二日派遣人馬,截斷漢人後路,與漢人遊戰,這才是蒙古人所熟悉的戰術。

但當第二日太陽昇起之時,朮赤差點被氣的吐血,對面只剩下了一座空營,漢人連夜退兵走了。

走的很乾脆,而且悄無聲息,顯然早有準備。

蒙古人頭一次品嚐到了漢人兵法的滋味,讓人鬱結的只想發狂。

而且,這不是大草原,這是十里一城,五里一郭的漢地,漢人大軍儘可從容退去,不用擔心會被騎兵咬住拖垮。

這個秋天,蒙古人退去的很早,流的血卻比以往多出數倍不止,虜獲更不能跟以前相比……

這一戰,讓蒙古人終於產生了以漢制漢的想法,此後,漢軍開始普遍出現於蒙古軍當中。

當然,蒙古人對河北李任權部的姿態也變了。

第二年初春,蒙古使臣來到河北面見李任權。將蒙古人與宋人簽訂的盟約給了李任權。勸李任權歸降。

李任權權衡數月。猶疑不決。

這個時候,幫他下定決心的不是旁人,正是宋人。

宋皇招李任權進京,措辭嚴厲,脅迫之意分明。

這一年秋初,李任權親自北上遼東,覲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大喜。當即封其為燕王,漢軍萬戶,統領河北諸路人馬,並大度的放李任權回去河北統兵。

李任權回到河北之後,立即改旗易幟,投靠了新主人。

到了大秦成武十三年春,成吉思汗令李任權遷河北工匠,商人,以及漢軍家眷十五萬戶,以充蒙都。也就是當年金人京師上京舊址。

移民,不管是在哪個朝廷。都是一個非常殘酷的過程,這次也不例外,從河北到蒙都的一路之上,河北百姓嚎哭之聲不絕於耳,沿途倒斃之屍骨,多年之後還都隨處可見。

移民,帝王之功業,多為史書所稱道,但對於身處其間的百姓來說,卻是血淚斑斑……

訊息傳到大秦,引起的震動,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些年,軍政鼎革,已然接近尾聲,尤其是軍中諸事,在現階段看來,已經不會再有大的動作了。

軍中求戰的聲音,也漸漸高漲了起來。

江善,段從文,張鋒聚,木華黎等人,都有上書言戰之舉,這也代表著,軍人們已經按捺不住,想要亮出他們的刀鋒了。

而河北的異變,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會像導火索一樣,讓這些聲音達到一個巔峰……

朝堂上的大多數人,都已經預感到了戰爭將要到來。

這不會以個人的一直為轉移,甚至皇帝陛下也不成,大秦平靜了這些年,需要一場戰爭來釋放軍人們建功立業的**。

而文臣們,其實也在渴望著定鼎天下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大秦如今就像一個火山,之所以還沒有噴發出來,是因為殼厚了些,而不是因為內裡的威力不夠強。

大秦的皇帝陛下,以及文武重臣們這幾年都在極力壓制著下面的聲音,以保證從成武七年開始的鼎革諸策不被打斷。

但鼎革為了什麼,大家都清楚,強國強軍,一旦機會到來,誰也不會放過。

朝廷邸報還沒有明發,所以河北之事還算是秘而不宣,但該知道的人,已經都知道了。

自成武十一年,老太太去世,趙石便拋下了大多數的政務,算是清閒了兩年,就連各地武學之事,其實也屬於順水推舟。

已經走到這一步了,下面該幹什麼,不用他太過費心。

到了後來,早朝也懶得去了,現在想要找到他的人影,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