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9部分

“餘一生征戰,卻只有那一戰,說起來讓人自豪自傲,卻又憤懣不甘……不甘心啊……真的讓人不甘心……”

“若有朝一日……城頭,上一炷……拜祭……英靈……了了餘……一生之願……”

之後言辭,斷斷續續,已是不知所云,老人眼睛也慢慢閉上,再未睜開……

出了臥室房mén,趙石心裡終於起伏激dàng,不能自己,原是一生心結,臨終只想找個人來傾訴罷了,既沒什麼天大的好處,也沒什麼臨終授命……

身後房中傳出哭聲,外間的人立時一擁而入,接著哭聲大作,趙石抿著嘴唇,佇立良久,這才恭恭敬敬的向著房mén方向,抱拳一禮。

這一拜,拜的不僅僅是房中那已經逝去的,一生勇烈的老人,還有那份相惜之情,那些話沒對旁人沒對子侄兄弟說,卻偏偏叫來了他,顯然,在老人心目之中,他這個後生小子的份量可不如他想的那般輕。

一禮過後,趙石也不再多留,徑自出了折府……

景興四年秋,鎮北大將軍折木清逝,為大秦這個欣欣向榮的秋天添上了一抹揮之不去的悲情……

別在書評區luàn罵,阿草就算不想聽不好聽的,但也從來沒動用過禁言什麼的功能,也從沒刪過書友的帖子,請大家心平氣和些,別nong的和潑婦似的,不然阿草真要動手了啊……

bk

第八卷 繁華盡處是吾鄉第六百四十三章 瑰寶(一)

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第百四十三章瑰寶

大將軍折木清病逝於長安,大秦朝野震動,之後追贈官職,諡號,下旨厚葬,朝野百官,幾乎傾巢而出,前往拜祭,景帝陛下親臨,加旨蔭其子孫四人,准折匯等鎮守外方之折氏子弟回京治喪,等等等等,備極哀榮,自不必提。

作為大將軍臨終之前,密會於臥榻之畔的唯一一人,si下有些議論也是難免,不過謠言紛紛,只當事之人不說,旁人哪裡知道兩人到底說了些什麼?

有人傳聞,說大將軍臨終之時,到底將一生衣缽給了羽林郎將趙石,更將折家也託付給了他,估計這也是折家子孫最不能接受的一個說法了,折家樹大根深,英傑輩出,乃大秦將mén之首,大將軍再糊塗,又怎會將子孫託付給一個外人?

還有許多無稽之談,在這裡就不一一細數了,不過之後也著實給趙石帶去了許多的麻煩,那是後話,這裡暫且不提。

之後一番忙luàn也是難免,涉及到趙石的地方卻是不多,只是在停靈第三日,上mén拜祭了一番,他也就再沒lu過面兒了,既沒有如旁人所想,爭著去盡什麼弟子禮,也沒有出人出力幫著持治喪事宜。

讓許多人心裡都酸溜溜的在想,羽林郎將,得勝伯趙石太過無情了些,不管怎麼說,大將軍對他的看重也非是一日兩日,更不是什麼秘密,而且臨終之前,還召了他去si談良久,而今病逝,卻是這般冷淡,怎麼都有些說不過去吧?

當然,也有人覺著得勝伯這是撇清之舉,沒什麼奇怪的,如今人家就已經是三品羽林郎將,得勝伯了,繼承大將軍的衣缽有什麼好的?無非將來多些臂助而已,但和折家扯上干係,對於人家得勝伯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和種家結親,又和折家牽扯不清,左右逢源,也不過huā團錦簇一時,於得勝伯將來卻只能是弊大於利,所以,得勝伯之後表現出來的冷淡和疏離才是難得的明智之舉。

不管這些無聊的臆測,趙石這裡卻是真忙,進入八月間,和種七娘的親事已是迫在眉睫,種從端沒從蜀地迴轉的意思,不管他怎麼寵愛,種七娘也畢竟是庶出nv,他一個封疆大吏自然不能撇下公事,從千里之外的蜀地回來長安。

但種七娘的母親卻不會受到這些約束,nv兒出嫁,自是要親自回來辦,不過也受了折大將軍病逝的影響,種家這邊的親事便不能再辦的那麼鋪張了,畢竟種折兩家聯絡有親,總要顧些顏面,還好的是,婚事是在折大將軍停靈完畢,扶靈迴轉西北老家之後,不然的話,即便大秦並非禮儀之鄉,自古以來,便民風淳樸而又開放,但也不會到得什麼都不顧的地步,如果那邊停靈再久些,這場預計內的親事恐怕就要推遲了,不過讓種折兩家同時鬆了一口氣的是,並沒有發生那種如鯁在喉的事情。

不過這次婚事也斷不能用寒酸來形容,婚禮當日,那折騰了一天,就算不如當日趙石正婚時鬧的那般天翻地覆,也非是李金huā進mén時可以比擬的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