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不成文的規矩,就好似只要歸來就能入主東宮。
若是尋常時候,他們二人自然不會猶豫,甚至會相爭一番。只是眼下不同,此去漠北,生死不知。確切的說,對上漠北悍軍,怕是張滿囤這等人都佔不得便宜。要知道,漠北軍可是大周精銳之中的精銳,甚至可以說是皇家最後的依仗。
更何況,眼下時候,作為碩果僅存的三位成年皇子,要是現在離京,再回來怕是朝堂之中再無立足之地。他們絕不能輕易離開,畢竟前些日子老大老二的人脈可是沒被剔個乾淨,這會兒收攏正是時候。
皇帝神色晦暗不明的端詳了半晌底下跪著的三個兒子,如今睿王秦晉睿雖然聲望最高,在外名聲也最好,然平日裡安分守己克盡本分,從來不拉幫結派也無不臣之心。更難得的是,他為人仁厚,雖有賢名,但卻對權勢之事寡淡的很。可以說,在自家幾個兒子中,這個是最淡泊名利的。
上一次對匈奴之戰,已是九死一生,他本對這個兒子也有猜忌,可卻不想秦晉睿回來之後不僅主動歸還帥印,而且就算進了兵部,也只是公事公辦。不僅沒有任何私心,且不同兵部尚書爭權,平日裡生活也算單調,除了公事就是回府閉門謝客。
眼下,他明知現在京城形勢,也清楚漠北風險,卻依舊請命。不得不說,皇帝心中的天平漸漸傾向了他。
片刻之後,皇帝收斂了晦暗的眼神,拿起茶杯啜飲,心中也漸漸思慮起這些年的種種。他的兒子雖多,但長成人且被教導的能上臺面的,卻不過六七個,餘下的或是不堪大任或是年幼無知,又或是長於婦人手見識短淺之輩。
如今看來,這些所謂成才的,也不過寥寥。至少,在國之重任之前,能不為私利謀劃,只為國家興亡江山社稷的,眼下只有老三一個。
過了半晌,他長處一口氣,嘆道:“張來,宣首輔丞相、翰林院學士宋濂、禮部尚書許宗人進宮。”
第二百二十四章
第二百二十四章
若是說之前有老三擋著去漠北之地,他們心裡是鬆了一口氣甚至還暗暗歡喜的話,那聽到皇帝宣諸位大臣覲見,那老五老六可就真真是驚詫不安了。
需要知道,翰林院學士雖無實權,平日裡只負責修書撰史,最風光的便是成為皇子侍讀,亦或是擔任科舉考官。看似地位清貴,但實際上並不受看重。
偏生還有一點,就是翰林院學士還能負責起草詔書,尤其是立儲君太子的詔書,必要有翰林院院首在。而宋濂,顯然就是代筆起草之人。
“父皇。。。。。。”五皇子到底在朝中經營多年,多少也有些根基,更有些心機。眼見皇帝召了這些人來,他直覺告訴自個必須得父皇改口。然而身邊沒有謀士出謀劃策,又沒有個可商量的人,所以情急之下他匆忙開口想要勸阻。
卻不想皇帝壓根不給他機會,只臉色沉了沉,緩緩轉動手上的帝王印戒,冷笑道:“老五也老大不小了,如今府中也該選王妃了,朕瞧著太常寺卿林大人家嫡女還不錯,趕明兒就讓皇后幫你掌掌眼。老六前些日子在皇陵自省,如今既回了京,就打今日起禁足府中抄寫些孝經,也不枉費朕的一片苦心。”
這一番話說的不輕不重,說是算不得什麼,還真沒什麼。可偏生如了五皇子跟六皇子的耳朵裡,就震驚的倆人心中大駭。
一般皇子選正妃,多是皇上指婚。而且就算不是簡在帝心手握重權的重臣之女,也絕不會是一個毫無實權的太常寺卿家女兒。說句不客氣的話,一個區區的三品官員家嫡女,在皇子龍孫眼中,當真算不得事兒。而且正妃只是三品之女,那側妃跟皇子/寵/妾,又能有何身份高的?
更何況,只是皇后幫著看一看,這也就是說皇上並無下旨賜婚的意思。。。。。。
而六皇子就更加心急了,皇陵自省已然是汙點了,偏生回了京城依舊要被禁足。雖說只是抄寫孝經,但皇上並沒給個期限,只怕他再出來也遙遙無期。
想到這裡,倆人都有些懊悔,怎得剛剛就猶豫了?可轉念一想到,若是老三戰死漠北,亦或在此期間父皇有什麼不測,那京城之中還不是就他們倆人相爭?
反正不管怎麼說,隨著左丞相宋濂等人的到來。皇帝冷清言道:“上筆墨,宋濂代筆,丞相幾個暫且聽著以作見證。”
邊上伺候著的張來聞言,忙去取了筆墨而來,自然,也有一方空白的聖旨。眾人跪地,洗耳恭聽。
“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纘膺鴻緒,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