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聯軍一勝一負。戰後,林彪既不爭功,又不諱過,而是讓幹部們總結經驗教訓,並如實將情況報告給中共中央。
秀水河子和沙嶺兩個戰鬥,是東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軍真刀真槍的初次較量,這兩仗雖然不是什麼大仗,但是卻教育了人們,使人們在和與戰的問題上開始有了清醒的認識。同時還為提高民主聯軍的作戰能力和戰術水平摸索了經驗。
第十三章從和談到破裂
42.議而未決的撫順會議
秀水河子和沙嶺兩次戰鬥以後,國共兩軍暫時處於對峙狀況,雙方都不主動進攻。此時新6 軍集結於盤山、遼中、溝幫子一線;第52軍一部駐瀋陽鐵西區,一部駐紮新民。其司令官杜聿明因患嚴重腎病,急需就醫,蔣介石也沒有虧待他,準備安排杜聿明到美國手術。在杜聿明的推薦下,原國民黨第三方面軍副司令鄭洞國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代行杜聿明的職務。鄭洞國是杜聿明黃埔一期的同學,兩人曾在廣西崑崙關血戰中並肩作戰,後杜聿明任中國遠征軍司令赴緬作戰,鄭洞國是後任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兩人彼此瞭解、信任,感情甚好1946年3 月,國民黨政府乘東北停戰尚未達成協議之機,積極利用其已進入東北的部隊擴大東北內戰,以圖最終達到獨佔東北的目的。至三四月間,國民黨軍進入東北的有第13軍、第52軍、新1 軍、新6 軍、第60軍、第71軍6 個軍,連同地方保安部隊,總兵力達31萬人。從而使東北內戰並沒有因停戰談判而有所緩和,相反,戰爭規模已日益擴大。
這時彭真及東北局機關已由本溪移至撫順;黃克誠3 師主力由法庫北上四平;蕭華、吳克華的第3 、第4 縱隊在遼東半島;第359 旅和楊國夫的7 師去了北海,林彪帶著梁興初的1 師和彭明治的新四軍3 師7 旅在瀋陽與撫順間牽制國民黨軍主力;除此之外的部隊,大多為地方武裝改編,戰鬥力水平有待很大的提高才能適應作戰需要。
此時,彭真考慮到國民黨軍重兵進入關東,東北局壓力太大,希望中共中央再給東北增派些力量來。尤其是盼望新四軍主力葉飛部和華北主力楊得志縱隊進入東北。中共中央很快回電了,答覆是否定的。電文指出:“如我先向東北增兵,給國民黨以藉口;我增彼亦增,彼快我慢,結果反而拖延東北戰爭形勢,於我不利,破壞停戰實際責任人民一時亦不易瞭解,反而給戰爭挑撥者以利用。”有鑑於此,中央要求東北局“準備獨立堅持,切不可希望再增一兵一將”。
當時在黑土地上,形勢於中共十分不利,國民黨軍名正言順地根據中蘇條約“接收”東北,老百姓受“正統”影響,對蔣介石抱有幻想,而民主聯軍缺乏根據地依託,沒有一個“家”,沒有群眾支援,連傷病員都無處轉移,還得用主力來抬著走,此種無根據地作戰方針是人民軍隊難以適應的。此時的部隊統計起來人數很多,但除了內地來的八路軍、新四軍等部隊有戰鬥力外,新編武裝戰鬥力很差,國民黨軍進入東北後,這些部隊叛變嚴重。總之,此時東北局面臨著嚴重困難的局面。
為了解決中共在東北的行動方針問題,3 月6 日至8 日,東北局領導成員在撫順開會,主要討論東北的和戰問題、城鄉關係、是否應準備長期作戰和戰爭指導方針以及建軍問題。
出席這次會議的有:彭真、林彪、林楓、羅榮桓、呂正操、蕭勁光、伍修權。高崗、黃克誠等。
在會上,與會領導人就上述東北重大問題展開了熱烈的爭論。在戰與和的問題上,部分領導成員如林彪,堅持認為和談的實質是蔣介石的最大陰謀,羅榮桓、陳雲、高崗、黃克誠等都同意這一看法。
在城鄉關係問題上,是以佔領城市為主,還是以佔領鄉村為主,與會領導成員也有一定爭論。
在建軍問題上,彭真、羅榮桓、林彪等對於“一招而來”,不講階級路線的擴軍方式,結果造成部隊成分嚴重不純問題均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在戰略方針問題上,與會領導成員就敵我力量懸殊、打陣地戰以及對手情況的變化等問題提出了各自的意見。
據原東北野戰軍老領導。原上海市委老書記陳沂回憶,“總的說,會議對毛主席(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當時尚無統一的認識和決定;在行動上,有些方面做得好一點,有些則做得差一點,還沒有真正開展發動群眾的運動。”
伍修權回憶這次會議時提到:“在此以前,我們對東北地區的局勢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主張打大城市,另一種意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