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要圍著桌子轉圈打架、玩全武行了。
第一天和第二天,儘管辯論激烈,但是沈榮軒有意識地不參與發言,只是左右平衡,像個裁判一樣“維持現場秩序”。到了第三天,沈榮軒開始低調地發表一些意見,透漏了一點自己贊成北伐的傾向。儘管很低調,但他這個身份在這裡了,所以還是很快地形成了會場上的意見領袖。原先很多發言很謹慎、或者左右搖擺的大臣,馬上都投到他這一邊了。
儘管如此,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大臣堅決地反對北伐。他們在內閣大臣中約佔五分之二,在全體參會人員中約佔三分之一。不過儘管他們仍是激烈反對,因為向小強的那一句“北方人民算不算我大明人民”,現在是完全沒有人拿“人民幸福高於國家統一”說事了。因為道理明擺著:無論從倫理、法理、歷史、還是感情上,淪陷區人民都毫無疑問地屬於大明人民。既然大明的絕大部分人民仍在滿清鐵蹄之下,水深火熱之中,那麼要想人民幸福,就必須國家統一。……“永不北伐派”剛露了一個頭,就被向小強一平鍋拍下去了。
經過了前三天的論證、舉例↓據分析,還有敵我雙方的軍事、經濟、資源、生產能力、戰爭潛力、民心士氣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對比,最後得出了讓雙方信服的結論:新一次的明清戰爭,大明取勝的可能性應不低於70。這個“取勝”,意思是大明能夠達到比較保守的戰爭終止線:黃河秦嶺一線。
這條終止線將和現在的長江橫斷山脈一線一樣,成為一道進可攻、退可守的屏障。如果到時候戰局仍一片大好的話,就可以跨過這條線繼續北進,爭取收復中華全境。如果到時候戰局吃緊,那就可以在這條線退守下來,全力經營這條新的防線,為今後收復中華全境打造一個有利的戰略態勢。
當然,既然能打到這一步,那麼北清的領土、人口、資源、工業中心、戰略縱深、以及憾線都被大大的壓縮了。就算眼下無力徹底平定清虜,那麼在不遠的將來收復全國,也是比較現實的事情了。
……
但是,之所以反對派的大臣們這麼輕易就同意了“北伐有可能取勝”,是因為他們又提出了一個更有殺傷力的論據曰本威脅。
這意思就是說:不錯,如果單單和北清打,我們可能取勝。但是別忘了還有個曰本。
誰都知道,目前曰本是東亞發展最快、也是最具野心的國家▲且它也是一直渴望搞到一塊大陸領土的。如果在明清打得最艱苦的時候,曰本趁機入侵、漁翁得利怎麼辦?如果它是從朝想島入侵、由北往南打、先拿北清開刀,那大明還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如果曰本選擇從福建、浙江登陸,首先在大明背後**一刀的話,那大明就要背腹受敵、兇險萬分了。
說實話,這也是向小強和一干將領等北伐派最擔心的。不過所謂的“最擔心”也並沒擔心到認為不能北伐。只是說整場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曰本的握要比滿清本身的握更值得注意。
在開會前,向小強和軍事將領們也預料到了肯定有大臣提出曰本問題,因此也事先做了準備。不過,在會上向整個帝國最高決策層陳詞這種觀點,是很有風險的。或者說要擔著很大責任的。因為這等於立下了軍令狀。反對派提出曰本太握了,因此不能北伐”伐派就拍胸脯說曰本雖然握,但我們有辦法克服,不會讓大明戰敗。
雖然這樣說,但戰爭畢竟是難以預料的,如果大明真的因為曰本參戰而戰敗了,或者說即使沒戰敗、但吃了大虧,那這個責任誰來負?
毫無疑問,肯定是當初會議上拍胸脯的人來負。
因此,向小強曾竭力要求這個風險自己來擔,會上的關於曰本入侵可能的陳詞由自己來做。因為歸根到底,自己是北伐滿清計劃的最初提出者。但是總參謀長張照先不同意,把向小強按下去了。這段擔責任的陳詞,他要自己來做。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是帝國軍隊最高指揮官,所以這個事關國運的責任,自然要由自己來擔。
“彤啊,”張照先當時笑呵呵地對他說道,“這個你別和我爭。我年紀已經很大了,也很快就要退役。不要說擔點責任,就算馬上把我撤職判罪,我都沒什麼好怕的。但是彤你還年輕,前程無限,也是我們大明難得的人才。等你年紀像我這麼大的時候,再去跟年輕人爭吧。呵呵。”
向小強本來都豁出去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最多五年,所以顧忌少得多。但是張照先老元帥這次真的把他感動了。他肅然而立,深深的一個長揖到地。
……
帝國最高軍政會議上,張照先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