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的水池”。

無論德國人如何催促,運送食物的速度總是很緩慢,因此德國人對協約國一直耿耿於懷。實質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缺乏船隻,協約國堅持要求德國提供船隻,雖然這似乎不甚合理,卻也說得過去,因為大部分德國商船都安然無恙地停靠在德國港口。船主雖一再催促,德國政府依舊故意拖沓,擔心一旦出港就再也要不回來。德國還從協約國得到有關食物供應量的保證,並暗示它可以用美國貸款購買食物(很不現實,這也是這一時期德國對協約國的基本態度)。當確信無法從美國國會得到貸款時,德國政府同意使用其黃金儲備,然而這驚動了法國人,因為他們想用這筆錢支付賠款。為此,最高委員會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會上,勞合·喬治揮舞著剛收到的來自駐德英軍的電報,聲稱德國正處於饑荒邊緣,法國這才勉強放棄原來的主張。到1919年3月下旬,第一批食物陸續運達德國。

和約起草的延遲在另一方面對協約國也有不利。當戰爭勝利的興奮被國家利益及競爭的永恆現實所取代時,戰時聯盟通常會解體。到1919年春,協約國對德態度不一已是公開的事實(德國人當然仔細研究協約國的媒體)。與通常描述的不同,真實的畫面並不是報復心切的法國反對慈悲為懷的美國,英國被夾在中間。所有人都同意法國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必須歸還法國。沒有人提出自治,也不存在徵求當地居民意見的問題,雖然相當一部分人薄情地願意留在德國。所有人都同意比利時及法國北部受到的破壞必須修復,並且所有人也都同意應該懲罰德國及德國人。威爾遜在戰時堅持他只與德國統治階級爭吵,現在似乎連他都責備全體德國人民。他對在巴黎的密友說:“在未來幾十年,人們會像躲避麻風病人一樣躲避他們,到目前為止,許多德國人不清楚其他國家的感受,沒有意識到他們即將無人理睬的處境。”所有人都同意必須阻止德國再次將歐洲捲入戰爭。

1919年,幾乎所有在巴黎的人都認為戰爭是由德國發動的(直到後來,才有人懷疑這一點)。德國違背了自己的承諾入侵中立國比利時。令協約國及美國人驚駭的是,德軍行為惡劣(並不是所有暴行都是為戰時宣傳所造)。協約國認為,德國也因1918年簽訂的兩個條約(現在經常被人遺忘)受到嚴重損害。《布加勒斯特條約》使羅馬尼亞成為德國屬地。在波蘭小鎮佈雷斯特-立脫夫斯克,新的俄國布林什維克政府與德國簽訂條約,把從波羅的海到高加索山脈的大片俄國領土交由德國直接或間接管轄。20年後,希特勒再次訂立相同的目標。俄國失去了5500萬人民,大約三分之一的農田以及大部分重工業、鐵和煤炭。布林什維克還被迫支付億萬金盧布。1918年4月,威爾遜說,德國人可能嘴上談論著和平,但他們的行動表明了其真實意圖。“他們從未在任何地方建立過公正,而是到處發淫威,掠奪一切,擴張自己。”同為教徒,同為自由黨人的勞合·喬治和威爾遜都堅信應該嚴懲惡者。他們也堅信救贖,總有一天德國會被拯救。

各國在懲罰辦法、賠款及預防措施等大目標上,已經達成協議,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才是問題所在。德國皇帝及其高階顧問應該作為戰犯被審判嗎?在給德國的賬單上應該包括那些專案呢?戰爭損失(不管什麼損失)?人口損失?給戰士###及孤兒的撫卹金?還有德國應支付多少賠款?德國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武裝部隊?它應失去多少領土?協約國在與舊德國還是戰後出現的新德國打交道?因其前輩的過錯而懲罰一個掙扎中的民主國家公平嗎?

懲罰辦法、賠款及預防措施——都是互相聯絡的。弱小貧窮的德國必將對其鄰國少一些威脅。但如果德國失去很多領土,再期望它支付大量賠款還公平嗎?在不同條款之間取得平衡非常不易,特別是因為威爾遜、勞合·喬治及克雷孟梭之間意見不一或經常與各自的同僚有分歧。

沒有明確的原則可依使這些問題更加複雜。若是過去,一切會直接得多,戰利品,無論是藝術品、大炮還是馬匹統統歸戰勝國,戰敗國還要支付戰爭費用,正常情況下還會喪失領土。在維也納會議上,法國失去拿破崙征服的大部分領土,還要支付7億法郎賠款以及佔領這些地區的費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之後(許多巴黎人對此記憶猶新),法國支付了50億金法郎並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但1919年將標誌一種新的民主。自由黨及左翼呼籲“取締合併,取締懲罰性和平”;從華盛頓到莫斯科的政治家都採納了這一建議。人們將按照自治原則而不是強權政治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