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了半天,又反覆看過了地圖,允禵命令道:“快馬通知海多禮和世榮兩部立刻撤下來,徑直取道柳河、伊通河,返回寧古塔休整。”
允禵決定在東遼河以南跟夏軍打一仗,但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允禵也明白清軍很大可能是輸多贏少,因此允禵必須保住海多禮和世榮兩部作為其最後的本錢:“另外,通知各部退至布林都庫蘇巴爾漢門(四平街附近)待命”
允禵選擇在布林都庫蘇巴爾漢門與夏軍會戰自然是有道理的,這倒不是他有意拉長夏軍的糧道,而是因為他完全清楚夏軍補給線主要是依託遼河、渾河兩大水系,利用小型船舶實施水上運輸,以達到節省畜力和途中損耗的目的。
而布林都庫蘇巴爾漢門附近地區恰恰是距離弧狀的東遼河河道最遠的一處地方,夏軍要麼單獨派兵沿河護送,要麼乾脆是沿柳條邊齊頭並進,無論如何,夏軍必然會被柳條邊所分割,使得會戰中清軍兵力劣勢的問題不再突出甚至具有相對優勢。
反過來,若是允禵進一步後撤,在布林都庫蘇巴爾漢門以北的黑爾素門附近與夏軍展開會戰,結果卻會不利於清軍一方,須知道東遼河在黑爾素門的西北處折返,分開的兩路夏軍勢必重新得到會師
幾乎在允禵下令各部後撤的同時,席大平在留下暫時變成步軍的飛騎軍第四師第一旅指揮部及該旅第一團、該師輜重團守備鐵嶺縣城兵站,又留捧日軍第一師第一旅指揮部及該旅第一團並該師白兵團留守開原縣城後,其餘各部馬不停蹄的沿柳條邊(新邊)向吉林開去。
和允禵料想的一樣,為了保護東遼河上的輜重船隊,夏軍選擇了分兵。
其中左路夏軍以定勝軍第五師、飛騎軍第四師第三旅及捧日軍第一師第一旅第二團、第三團等三部共計一萬六千人沿柳條邊以西的遼河、東遼河東側的河灘行軍;右路夏軍以虎翼軍第一師、虎賁軍第三師及捧日軍第一師、飛騎軍第四師剩餘部隊合計三萬六千餘人則沿柳條邊東側行軍。兩部夏軍之間相隔約一日的行程,而且因為柳條邊的阻礙,彼此之間的往來通訊都要折返開原後才能實現聯通。
當然,只要夏軍奪取了布林都庫蘇巴爾漢門,那麼兩路夏軍之間的聯絡又將恢復暢通,但允禵所圖謀的正是這唯一的機會
華夏武成十五年(清同治二年)四月十三日已時半,正在沿東遼河前進的夏軍左路軍前哨探馬忽然發現當面出現大股清軍。猝不及防的夏軍雖然聞訊後迅速將靠東岸行駛的運輸船隊駛入河道中央,但定勝軍等部已經來不及擺脫清軍的圍攻,只能在向開原和右路軍分別派出報警信使後,選擇就地阻擊。
好在夏軍訓練有素,很快便從行軍縱隊轉化為橫隊,並且除來不及設定炮壘的師屬十一分炮外,其餘團屬八分輕炮都羅列陣前,讓一心想打夏軍一個措手不及的允禵情不自禁的聯想起臨西一戰時面臨的鋪天蓋地的炮火。只是,允禵無法下令讓清軍從陣前撤出,否則清軍的實力固然能儲存下來,但軍心士氣必會蕩然無存。
於是,在雙方都不得已的情況下,三江口會戰爆發了。
午時末,佈陣完畢的清軍緩步向夏軍逼了過來。
適時,允禵以四個副都統部的一百個正軍佐領一萬二千五百名馬甲、步甲為前驅,四十個輔軍佐領五千名輔軍為中繼,巴牙喇兵參領和剩餘二十五個正軍參領、十五個輔軍佐領七千餘人為後盾,做孤注一擲,只留火炮佐領、鳥銃佐領等部三千餘輔軍為壓陣。
夏軍方面,則以十四個步團的八十四門八分輕炮列在最前,其後是六千餘步銃手分兩列橫隊而立,各團白兵哨、師屬白兵團二千二百餘名披甲白兵和部分炮手組成的不披甲白兵坐在步銃隊後休息,師旅所屬六個探馬哨的六百騎軍則成為最後的預備隊。
清軍很快突進至夏軍八分炮的射程之內,夏軍火炮當即開火,此番並非是為了打散清軍陣型,而是為了遲滯清軍前進速度和更多的消滅清軍有生力量,減輕夏軍步銃隊的威脅,因此,夏軍炮兵部隊在最初兩輪實心彈射擊之後,很快改為葡萄彈和霰彈。
在密集的彈雨中,清軍最富勇力的馬甲、步甲們紛紛被打倒在地,只是清軍的兵力眾多,允禵又事先後退者斬的嚴令,因此一眾關外八旗依舊咬著牙關往前直衝。
眼見得清軍已經近在咫尺了,夏軍炮手打完最後一炮之後,拖著火炮就往己方陣營裡跑。這時候清軍沒有馬匹助力的弊端就暴露無遺了,披著厚甲消耗了極大體力才衝到夏軍炮兵前的清軍馬甲、步甲們基於之後奮戰的需要不敢奮力去追,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