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4部分

塞隆作戰失利對他的打擊非常沉重,剛剛整頓完畢的第四師居然連兩天時間都未能堅持,直接被兵力數量少於己方的中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做為暹羅目前最具戰鬥力的軍隊,連弗倫奇軍團都不能扭轉局勢,更別說那些只能參與防守戰的地方軍隊,暹羅的前景由此可見一斑。

弗倫奇元帥很清楚,接下來他面臨不將僅僅只是負隅頑抗的戰場作戰,同是還要投入精力應付政治場上的作戰。因為經過塞隆一戰之後,他已經可以確定英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失去所有優勢,相反中國軍隊士氣高漲、兵力充足,這個極大的落差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他現在唯一能做的不是積極佈置城鎮防守,再怎麼防守也抵不過中國軍隊鋪天蓋地的強攻,最終不僅無法堅守陣線,甚至還會導致全軍覆沒。

結合同時期歐洲主戰場的情況,英法聯軍正遭受三面圍攻,義大利雖然是一個不足輕重的國家,可突然發起的偷襲進攻還是佔盡了前期優勢。對於義大利軍隊來說,他們不需要爭取太多的戰場優勢,現在掌握的這些已經足夠了。

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持續長達兩年之久的高消耗戰爭,早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境地。

既然連歐洲主戰場都無法照顧全面,怎麼可能還有心思顧慮到南亞戰場?

因此,哪怕弗倫奇元帥不是一個政治人才,但這個時候失去祖家的軍事支援,繼續作戰只會一敗塗地,還不如透過政治手段來獲得棄車保帥的效果。

對於英國政府來說,南亞戰爭無非是要保全香港和印度這兩個地方,香港由於地理原因最終不得不放棄,可對於英屬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來說,哪怕是拼盡最後一兵一卒也一定要堅守到底。

可目前印度政府為了應付南亞戰爭,不僅軍事資源分散的到處都是,人力資源同樣是一盤散沙。與其在無所謂的繼續消耗下去,還不如先放棄暹羅、緬甸,在必要的時候甚至都可以放棄海峽殖民地。把駐守在這些地方的精銳部隊全部調回印度,至於暹羅、緬甸方面則交給地方政府自行處理,或可暗中支援進行長期的游擊戰。

事實上,弗倫奇元帥的的確確是一個具備長遠戰略目光和大局觀的人,他知道中國軍隊試圖將戰火推向整個南亞大陸,縱然中國軍隊這一路上的進攻總體上是順利的,可是卻有一項不可忽視的限制因素。

南亞大陸不僅是熱帶地區,而且整個次大陸的地理範圍足有小半個中國之大,再加上海峽殖民地的海域分佈,戰略縱深不可不謂之開闊。

中國軍隊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裡佔領了越南、寮國、高棉,目前又將戰火推進到緬甸和暹羅,以及印度北部邊疆地區。而以中國目前的兵力數量來說,這一切進展的實在太快,兵線的距離實在拉得太遠,後勤的壓力也因此越來越沉重。

對於中國軍隊而言,這幾年軍工業的突飛猛進發展自然是值得驕傲,幾乎所有前線作戰部隊都會配備各種炮兵部隊,而在南亞戰場上炮兵無疑是一支最昂貴的部隊。大炮的保養,炮彈的保養,運輸力度,炮彈供給等等,註定是會是拖累戰場進度的罪魁禍首。

弗倫奇元帥目前考慮的思路,就是儘可能避免常規作戰,改為更為持久、更為難纏的游擊戰。用落後的打法來消耗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精銳部隊則儘快轉移到印度修養。

一旦弗倫奇軍團從暹羅撤退,其他印度部隊也從緬甸撤退,將暹羅和緬甸大片疆域出讓給中國,中國要麼選擇繼續快速向印度突進,要麼選擇放慢進攻步伐鞏固佔領區的統治。

如果是前者,中國軍隊必然會遭受後方游擊隊不間斷的侵擾,導致的就是後勤負擔越來越嚴重,最終則會影響到前線作戰部隊的失利。如果是後者,要在熱帶雨林裡面收拾游擊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然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徹底平息地方軍化整為零的作亂,直至得以鞏固地區統治權。

而就在中國鞏固後方區域的時候,印度方面不僅收回了所有主力部隊,同時還獲得了一段彌足珍貴的喘息機會。即便之後中國軍隊還會調集兵力來進攻印度,印度方面以逸待勞,更是做好了決一死戰的所有準備,必然會拼盡全力拖垮中國的攻勢。

除了考慮這些戰略目的之外,弗倫奇元帥同時也開始琢磨著如何結束南亞戰爭。

印度拼死決戰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決定,更何況印度只要拼盡全力來應付中國,最終照樣會拖累歐洲主戰場。畢竟英法聯軍有相當一批軍事物資是由印度承擔,印度總不能不分擔負擔反而還牽累祖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