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的條件。
按照第四十二集團軍的要求,只要印軍儲存了港口基礎設施,就將給予印軍投降官兵最好的待遇,並且允許部分印軍官兵編入地方治安部隊,大部分印軍高階軍官的職位也將得到保留。
說得直接一些,就是把加爾各答的守軍改編為治安警察部隊。
當然,印軍得上繳所有重灌備,只保留槍支等輕武器,並且聽從佔領軍指揮。
事實上,這也成為了後來安置投降印軍官兵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之前,中國陸軍收編了近七十萬印軍,其中四十餘萬成為了臨時治安警察。直到戰爭結束後,中**隊才對治安警察部隊進行整編,剔除了部分不那麼安分守己的搗亂份子。後來,在印度全民大選之後,治安警察部隊才全部解散,由印度國防軍與軍事警察部隊取締。
隨著加爾各答淪陷,印度當局也失去了打下去的意志。
五月四日,在國際青年節這一天,印度總理透過法國,正式向中國提出停戰請求,希望暫時停止軍事行動。
只是,中國的回答非常乾脆:除非印度政府立即解散,不然戰爭不會停止。
顯然,印度總理不可能接受這樣的要求,也不可能就此錯過停戰機會。
五月五日,印度總理再次提出,只要中國承諾在印度進行全民大選,並且由國際社會全程監督,他就願意辭去總理職務。
可惜的是,中國政府仍然沒有做出讓步。
原因很簡單,印度總理提到的大選,是建立在原來的政治基礎之上的,即選舉產生的政府將直接取代原政府,而中國想要的是一個嶄新的、與過去沒有任何瓜葛的印度,因此大選只能按照中國的安排進行。
當然,到這個時候,中國當局也確實得考慮在印度舉行全面大選了。
五月六日,黃瀚林在記者招待會上明確提到,在戰爭結束後的一個月之內,就將在印度進行全民大選,並且將行政管轄權移交給印度民選政府,除了按照與印度民選政府達成的協議在印度保留部分駐軍之外,中國將在戰爭結束後的半年之內撤走全部軍隊,使印度恢復正常秩序。
這個表態,立即得到了歐盟的歡迎與支援。
當然,關鍵是戰爭在什麼時候結束。
五月七日,法國總統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提出,既然中國已經承諾不對印度進行永久性軍事佔領,就應該考慮儘快結束戰爭,減輕印度平民受到的影響,儘快使印度恢復正常秩序。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法國支援中國加快進攻度。
從政治上講,這也意味著法國將會承認印度的民選政府。
顯然,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與法國的立場一樣。
在法國總統表態後,美國國務卿就在新聞佈會上提到,中國出兵推翻一個國家的合法政權已經違反了國際法,美國過去與現在只承認印度的合法政權,因此在將來也只會承認印度的合法政權,不會承認由中國操控選舉出來的新政權,並且號召國際社會共同反對與抵制中國在印度的軍事行動。
問題是,美國的反對,根本沒有用。
用一些西方新聞媒體的話來講,美國沒有在關鍵時刻為印度提供軍事支援,現在表態已經錯過了良機,即便美國直接出兵參戰,也不可能扭轉戰局,而且中國的印度政策肯定會全面排斥美國。
說得簡單一點,美國根本無法對戰後的印度產生影響。
事實上,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在印度的政策,實際上是在報復美國。
要知道,在二零一一年,美國策劃推翻利比亞政權的時候,中國在利比亞的直接投資高達一千多億美元,而利比亞內戰結束後,這些投資全都了湯。這次,美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高達上萬億美元,如果中國執意把美國排除在外,那麼美國在印度的所有投資也將化為影。
當然,這種說法有點過頭了。
不管怎麼說,中國政府不可能為了報三十多年前的一箭之仇,拿國家的未來做賭注。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候報復美國,對中國也沒有多少好處。只能說,中國在印度的政策是為了打擊美國。
美國的立場,也不是為了重返印度,而是希望延長戰爭。
這場戰爭拖得越久,印度的戰爭損失就越大,因此戰後的印度就更加無足輕重,對中美戰略平衡的影響將大大降低。如果印度當局過早的承認戰敗,主動向中國投降,那麼印度必然改變中美戰略平衡。
要知道,一個還算完好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