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瞎子說這些天沒白探訪,得知了許多情由。這古墓雖然自前清年間就裂開了,但一來地形險惡,二來裡面機關毒蟲甚多,小股的盜墓賊難以得手,地宮中有九成九的可能是珍寶堆積如山,所憂慮者,只是擔心風雨侵蝕嚴重。
另外元朝兵將也並非全是蒙古人,當年元軍掃平北國西域,南下之師和庚子年打進北京的八國聯軍差不多,皆是西域番邦的聯軍,其中也不乏投降倒戈的漢人部隊,所以葬俗末必全然相同。他們將瓶山這塊洞天福地造為墓穴,也是妄圖鎮住南朝的龍氣。瓶山自古就是皇家禁地,本就有許多防止盜藥的機關埋伏,封成墓室大藏之後,這些機括多半被保留了下來,稍後進山盜墓,對於此節卻是不可不防。
說話間天已黃昏,薄暮時啞巴帶了三股人馬混編的隊伍趕來,陳瞎子手下的百餘盜眾,雖是臨時拼湊而成,但大多都是相熟的響馬,雖雜不亂,習練有素。可羅老歪手下的部隊,基本上是群烏合之眾,這些被選入工兵掘子營的軍卒,不是抽大煙的,就是嫖堂子的,再不然就是耍篩子的,幾乎個個都是要錢不要命的傢伙,也只有他們才敢盜墓掘冢,毫無忌諱。
羅老歪是附近幾股軍閥的眼中釘、肉中刺,他這次離開老窩深入湘西腹地盜墓,根本就沒敢聲張出去,完全是秘密行動。他主要是擔心別的軍閥前來偷襲,另外盜墓之事畢竟名聲不好,一旦傳揚出去自己就成了眾矢之的,所以也不敢帶大部隊。每次盜墓都是一個工兵營外帶一支手槍連,而且在湘西老熊嶺盜墓,務求迅速隱秘,完事了趕緊就撤,夜長夢多,整個過程最好別超過三五天,這不像是在自家地盤,可以打著演習的名義把山封了,願意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
陳瞎子見人馬齊備,這人一多動靜就大了,不可耽擱,必須儘快行動,當下命眾人先以硃砂浸過的紅綾繫了左臂,以便三隊人馬相互識別,隨後在義莊周圍紮營,休息到子夜時分開拔。將近千人的隊伍,在嚮導的引領下,牽騾拽馬,帶上許多的輜重,藉著月色,浩浩蕩蕩地開赴瓶山。為了封鎖訊息,凡是沿途遇上的人,不問夷漢,盡數捉了,充做腳伕隨軍而行。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工兵掘子營就到了瓶山山口處的地門。
群盜並沒有在山口處挖掘墓門,還是想來點省事的,直接從山巔的斷崖上切入古墓地宮。山道曲折陡峭,馬匹到了半山腰處就巳經上不去了,只好將需要的物資都由腳伕挑了,長長的隊伍沿著青石古道婉蜒上山,從頭裡回首望去,猶如一條黃龍攀著古瓶向上蠕動。
當天上午瓶山雲霧極濃,抬頭看高處,恰似在雲霧裡,等到了高處,雲霧又在腳下了。掘子營的工兵也都知道這是上山盜墓,要是打仗難免人人退縮,可做倒斗的事,等於是去土堆裡刨狗頭金,何等的美差。最近幾個月沒發餉了,此時見終於有座古墓可挖,個個都摩拳擦掌,抖擻精神,爭先恐後地跟著長官上山,山路雖然艱險,卻也毫無怨言。
其實工兵營這幾百號人,在倒鬥之事上,主要充當苦力角色,真正起作用的還都是陳瞎子那批手下。這百十名盜眾,每人都背了一個大竹簍,裡面裝著卸嶺群盜的獨門秘器——蜈蚣掛山梯。這東西是一種按節組合的竹梯,卸嶺群盜倒鬥之時,凡是上山下澗,遇著艱難險阻,都離不得這件器械。
蜈蚣掛山梯拆開來,便是一節節小臂粗細的竹筒,材料都是最有韌性的毛竹,在油鍋裡泡過數十遍,曲成滿弓之形也不會折斷。每節竹筒兩端,都有正反兩面的套扣,筒身又有兩個竹身粗細的圓孔,使用之時當中一根縱向連線,便是一條長長的竹竿,兩側再打橫插入供人蹬踩的竹筒,頂上裝有掛山百子爪,遠遠一看,活像一條竹節蜈蚣。
逢著絕壁危崖無法攀登,一人輪番使用兩架蜈蚣掛山梯,鉤在松石縫隙裡,就可以迅速爬上絕險的峭壁。而且名為“掛山”,也井非只能用以攀山,“山”和“鬥”都是古墓的代稱,山就是指山陵,由於盜洞或是被炸藥破壞的盜洞狹窄,盜墓者很難攜帶大型器械進入,可以分拆組裝的蜈蚣掛山梯,分由眾人攜帶在身上,就可以進出自如,不為地形所限。有些古墓是鐵繩懸棺,為了防止地宮滲水,棺槨都被鐵環在墓室中高高吊起,有竹梯為輔,就在倒斗的過程中省卻了許多力氣。這種蜈蚣掛山梯的原型,是從漢代赤眉軍攻城使用的工具中演化而成,經數十代人千錘百煉反覆修改完善,始成今日這般式樣。
陳瞎子率眾來至山巔,望到那裂谷裡仍有彩霧升騰,只是近午時已自弱了許多。山裡的毒蟒毒蟲,皆是生性喜陰,此時必是蟄伏不出,正可行事,就將手一招,命腳伕將一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