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卻僅僅十幾年,所以說他厲害。
石開問秦明道:“秦老,你覺得隋帝因何而失敗?”
秦明回答道:“敗在楊廣志大才疏,剛愎自用。”
“營建東都,每月役使200萬人,近一半的人死亡。”
“修大運河,開通濟渠,徵發河南、淮北各郡百姓100餘萬,開頇溝,徵發淮南百姓10餘萬,開永濟渠,徵發河北軍民100餘萬,死者無數。”
“大建離宮別館及豪華龍舟,自長安至江都,修建離宮40多座;修建規模龐大的龍舟無數。”
“他的所作所為,比之始皇帝,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秦明道:“我覺得他敗在高句麗之戰。”
“對於他的指揮,我到現在還想不通,要求任何行動都要向他請示彙報,世上從未有過這樣的指揮。”
高句麗之戰乃是隋朝的國運之戰,楊廣自己也很重視。
他制定了一種空前的決戰方略,傾國動員,從嶺南到涿郡都有任務,集中一百多萬軍隊,製造無數軍資器械,徵發數百萬民夫保障後勤,直接、間接參戰人員超過五百萬,完全不想其中的風險。
可是在指揮上面,他卻要求任何行動都向他彙報。
戰場瞬息萬變,將士就算發現敵情,也不敢隨意行動,還要去向楊廣請示,加上交通不方便,一來一去,很有可能過了幾天,機會也會這樣稍縱即逝。
石開熟讀兵書,從來就沒見過這樣的指揮。
這分明是瞎指揮,完全束縛了將士們的主觀能動性。
秦明道:“楊廣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獨取戰勝高句麗的功名。”
石開……
“和屬下搶功……隋帝真是奇葩。”
石開對楊廣徹底無語了,你還沒勝利呢,就想著怎麼和屬下搶功,結果大敗而回。
高句麗軍隊利用堅城持續消耗隋軍士氣,誘敵深入,伺機反殺。
隋軍最終大敗,度過遼河的30萬精銳只有2700人返回,軍資器械損失無數,來護兒水軍在南方戰線也犯了類似的錯誤,四萬精銳只有數千人返回。
這是一次空前的決戰失敗。
不但前方兵力有巨大損失,後方負責後勤工作的數百萬民夫也死亡無數,損失的資財也十分驚人。
可以說,高句麗已經成為一個迅速將隋朝埋葬的無底洞。
更可怕的是,驕傲的楊廣還不認輸,他還要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征伐,大有不滅高句麗不班師的架勢,這就真的不可救藥了。
石開問秦明道:“秦師,若你是楊廣,你會怎樣選擇?”
秦明道:“如果我是楊廣,我根本不會打高句麗,高句麗有眾多堅固的城池,有迥異於中原的氣候,有廣闊的戰略縱深,有眾多的人口,有豐富的物產,統治者也並不見得有多失德,關鍵是也有能征慣戰的大將。”
“攻打它,我會使用巧妙的方法攻打。”
“我會積極防禦,先小規模地持久騷擾戰不斷消耗敵方國力,待時機成熟,再派精兵突襲,一舉滅敵。”
“因此,這場戰爭註定是一場持久戰,是一場消耗戰,是一場後勤補給戰,誰主動進攻誰吃虧,誰防禦誰佔便宜。”
石開拍手叫好:“真不愧是秦老。”
“但我要問的是,若你穿越成為二徵,三徵高句麗之後的楊廣,怎麼做?”
秦明思索片刻道:“我會學宋太宗。”
“宋太宗是誰?”
石開有些納悶,有宋朝這個朝代麼?
“斧聲燭影!”
秦明提示道。
“哦,原來秦老你說的是《射鵰英雄傳》中的宋太宗,我一時還沒想起來。”
石開反應過來,秦老所說的宋太宗應該是射鵰歷史中的趙光義。
趙光義在射鵰中只是一個背景人物,傳聞他殺了自己的兄長,留下了斧聲燭影的傳說。
石開回想起了《射鵰》一書中有關宋太祖以及宋太宗的介紹。
太祖趙匡胤讓他敬佩不已,趙匡胤雖然奪了柴氏江山,但只是有個基礎,柴家的地盤,也就是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南邊、湖北北部和一部分江淮。
趙匡胤接過這擔子,收了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換言之大半個南方。
眾所周知,收了大亂世後,並不很容易就搞定。
趙匡胤前面,後梁混了十六年,後唐混了十四年,後晉混了十一年,後漢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