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而在秦朝的北境,則受到了來自匈奴方面的嚴重威脅,尤其是匈奴控制的河南地,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像一個楔子一樣插入中原,將秦朝的北部邊境撕開了一個缺口,不僅與之相鄰的雲中、雁門、上郡等邊郡處於匈奴鐵騎的直接攻擊之下,而且遙遙威脅著秦朝的都城咸陽。

對於這樣嚴重的威脅,正處於事業頂峰的秦始皇是決不能容忍的,秦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勢不可免,而奪取河南地,必然是秦始皇用兵的首選目標。

公元前220年,即秦統一的第二年,秦始皇首次巡視邊郡隴西、北地,親自部署北部防禦事宜。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二次巡視北境,從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返回都城咸陽。而此時奉秦始皇命入海求仙的燕人盧生等人空手而返,或是因為害怕嚴酷秦法的處罰,或是已經揣摸到了秦始皇欲擊匈奴的心理,所以盧生等人就編造了“亡秦者胡也”的讖言。這一讖言,更加堅定了秦始皇出擊匈奴的決心。同年,秦始皇派遣將軍蒙恬統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出身于軍人世家,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著名的將領,為秦的統一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而蒙恬本人也具有卓越的軍事才幹,因為破齊有功,官拜內史,是秦始皇最寵信的愛將之一。蒙恬自出軍以後,一路進展順利,於次年將匈奴人逐出黃河以北,收復了全部河南地,並於第三年築三十四座縣城(一說為四十四縣),臨河為塞,徵發戍卒駐守,保證了河套地區的安寧。此後,蒙恬居於上郡,統率北境全部守軍,威鎮匈奴。

蒙恬攻取河南地,對匈奴的打擊十分沉重。河南地長期受到黃河水的浸潤灌溉,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氣候溫潤,不僅是一個天然的良好牧場,而且也非常適合農業的發展。對於遊牧民族而言,被迫放棄這樣一塊“風水寶地”,向北退卻七百餘里,遠走漠北(泛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寒冷的水草瘠薄之地,對於匈奴人生計影響之大,不難想見;但是懾於秦軍的強大聲勢,匈奴人只能是心不甘而力不足,不得不舉族北徙,暫時躲避秦軍的兵鋒。“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指匈奴騎兵)不敢彎弓而報怨。”漢初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的這句話,正形象地反映出匈奴這種矛盾的心態與窘迫的境地。

但是,蒙恬奪取河南地的輝煌勝利並沒有維持多久,隨著一代雄主秦始皇的謝世,昏聵無能的胡亥篡奪了帝位,蒙恬被迫自殺。他苦心經營多年的北部邊防頃刻間瓦解,戍邊士卒四處逃散,匈奴趁機南下,兵不血刃,輕而易舉地重新奪取了河南地。繼秦而立的漢王朝,則成為匈奴人“南下而牧馬,彎弓而報怨”的物件,為日後漢匈戰爭中圍繞河南地的爭奪埋下了伏筆。

二、北邊防禦體系的確立

從甘肅的嘉峪關起,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猶如巨龍出世,穿過廣漠的戈壁,跨越千里草原,依託著層巒起伏的崇山峻嶺,傍鄰著水流湍急的巨河大川,蜿蜒而東,直至渤海岸邊的山海關,這就是全長六千多公里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萬里長城,是秦時修建,經過歷代補修重建,至明代全面整修的明長城,她與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迄遼東的秦長城無論在走向上,還是在始迄點上都有所不同。隨著悠悠歲月的侵蝕,當年曾經耗費了無數生命財產而修築的秦長城已經無法一窺全貌,但她所遺留下的殘垣斷壁,彷彿是一部無聲的歷史,給後人留下了許多馳騁想象的空間。

在戰國時期,匈奴在大漠南北崛起之後,就給中原各國帶來嚴重的威脅,特別是與匈奴相鄰的秦、趙、燕三國,如何鞏固北部邊防、抗擊匈奴人的侵擾,更是擺在三國君臣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以匈奴為代表的遊牧民族所特有的長距離突襲的作戰方式,其來勢如急風驟雨,退時如煙消雲散,具有極大的靈活性與突然性,常常令對手猝不及防。匈奴鐵騎所至之處,伐莊稼、奪牲畜、掠人民,給各國沿邊百姓造成極大的痛苦,但防禦匈奴的突襲卻又極其困難。對於處於防禦方面的中原各國而言,戍守邊境士卒太少,則無法擊退匈奴的進犯;集聚重兵駐紮邊境,不僅糧秣轉輸、後勤補給十分困難,而且其時各國之間頻繁爆發生死大戰,客觀形勢也不允許各國這樣佈署兵力。何況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任何一點都可能成為匈奴突襲的目標,使防禦匈奴的侵擾變得更為困難。在這種形勢下,依託險要的地勢,構築起永久性的防禦工事,是有效地防禦匈奴騎兵突襲的可行方式。因此,當時秦、趙、燕三國相繼修建長城,以抵禦來自北方以匈奴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