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外,還有術科。
術科就是各科的專業技術了,騎、射、刀槍、擒拿格鬥等。
“搞這麼多科?還要教學科、術科?”
“陛下,講武堂就是為了培訓軍官的,而且是專業的軍官。自然一開始就得有明確的定位,特別是中低層的軍官來說,更需要優秀的專業技能。”
李世民點頭,“說的確實有道理。”
“繼續!”
“臣打算擬將講武堂學員學習時間定為三年。但在考試合格招入學校之後,卻要先把他們送到邊疆軍中接受一年的服役,表現合格之後,才能正式進入講武堂成為學員,開始培養。”
“直接送到邊關一年?”李世民搖了搖頭。
“這個時間太久了,不如改為先送到京師的上番部隊中,先接受三個月的訓練吧。三個月後考核,合格者正式進入講武堂受訓。”
李超倒也沒反對,“這也行。”
“陛下,臣擬學員們總學期三年,但兩年學校受訓後,第三年則要下放到邊關各軍中檢校。一年時間後,看他們的表現,其中優秀者給予晉升,表現最差者,淘汰。”
李世民對這條也不贊同。
花了兩年時間好不容易培養出來,表現不佳就淘汰,那太浪費了。
“表現不佳者,不予晉升,或者降級使用。”
“也好。”
“陛下,臣還打算建一些軍事小學。”
“軍事小學?這又是什麼?”
李超的計劃,是在天下各道各設一所軍事小學,生源就由天下各地的衛府府兵子弟中選送,這些子弟年齡在十四五歲之間,得身家清白,身體素質好,還要是讀書識字的。
選入軍事小學之後,進行軍事和文化的雙重教育。
軍小就是為講武堂培育生源。
三年軍小教育完成,進行考核選拔,成績優秀者錄入講武堂。
這些十七八歲的學生,他們學習的課程會和講武堂裡的學生們一樣。可這些年輕的學員,同年三年學習畢業後,進入軍隊中,卻是從伍夥長幹起。
說白了,現在軍校招的是低階軍官,隊正隊副級別的。
而那些軍小選入讀三年畢業的,卻其實是相當於士官。
一個是軍官班,一個是士官班。
士官,就是未來的軍官。
從小開始培養起,經過軍小三年,講武堂三年,李超認為培養了六年的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士官們,能成為大唐軍隊的未來棟樑,這批年輕計程車官在軍中磨礪幾年,哪怕會淘汰一些,最後也肯定能得到更多的優秀人才。
這是一個造血機制,從小培養,能得到更專業更優秀的軍官,而且他們的忠誠度也更高。
“正式的講武堂受訓,每天應當至少有半天時間教授課程,除了有關軍事的戰術、兵器、測繪、築壘以及軍規軍令外,還要增加歷史、地理、數學、經典等課程。”
“術科訓練,先在操場進行各種制式訓練,再到各教練場演習,還要進行野外學習,由簡入繁,最後還要進入聯合演習。軍校的兩年受訓時間中,一年半在學校學習,另外半年則在長安和洛陽之間,進行行軍野營,野外受訓。”
“兩年結束後,送入邊關各軍中檢校實習一年。一年後,返回講武堂畢業考試,舉行畢業儀式。最後按實習表現和考試成績,調入各軍中充任軍官。由最低的從九品隊副做起!”
“而軍小進入講武堂畢業的學員,分配入各軍中,則從夥長做起!”
“你想的很長遠。”李世民感嘆著道。
“不過這種模式,以前還從未有過啊。”
“以前沒有,以後就有了啊。十二衛的將領們多數時間都是在京閒著,正好讓他們到講武堂當教官。”
李世民笑著點頭,十二衛軍制下,有一個很奇特的景象,就是平時府兵們分駐各地軍府,由折衝都尉統領。
但折衝府都是千把人一個的規模,再往上,雖然各衛還有很多高階軍官,可平時卻是不管下面軍府的,他們全都呆在京城,每天衙門裡喝喝茶,或者管理下在京上番的府兵,然後就沒什麼鳥事了。
遇打仗,這些高階將領點到了就出兵,沒點到繼續呆京城喝茶。點到的將領出兵打仗,領著命令和兵符去領兵。打完仗,把兵符交還,然後繼續喝茶。
這其實就是兵將分離制度。
這種制度下,軍隊很安全可靠,絕無可能出現擁兵一方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