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此項能耐的?朕的兒子不是龍子,卻是酒囊飯袋?”李世民逼問。
還是沒人敢說話。這種時候,絕對的槍打出頭鳥。誰吭聲,誰倒大黴!
今日這看似平靜的朝會,實則冷槍暗箭危機四伏。只要有人表態,運氣好表得對了,他推薦的那個皇子將來做了皇帝,那麼好,他將來肯定要發達。但前提是在發達之前,沒有被長孫無忌和李泰給幹掉;反之,要是在這時候強出頭力挺李泰出任監軍,那就表明自己是長孫一黨,是在東宮之爭的敏感問題上聯合給李泰造勢、給皇帝施壓!——那不是找死麼!
現在的情況是,皇帝連長孫無忌的建議都沒有完全採納;長孫無忌尚且如此,他的一些黨徒門生們不禁暗忖——我又算哪顆蔥?還是別找死了!
“好吧,你們都不說,朕說。”李世民倒是不在著急,徐徐言道,“出任關西軍行軍長史的皇子,第一要點,就是必須品行、德操、名望三者兼而有之。朕的兒子當中的確有幾個,只識聲色犬馬不問國政軍務。這樣的皇子,派去只會是累贅,會讓天下人恥笑朕!二則,必須粗通軍事。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一個不懂軍事的人到了軍隊裡手握大權執掌喉舌,絕對是這一支軍隊的災難。朕,不敢拿國戰當兒戲,更不能拿前線將士的性命當玩笑。出於這兩點的考慮,朕給眾卿提個醒,說一個人。”
眾臣屏氣凝神,側耳傾聽。
“吳王,李恪。”
聽到這四個字,長孫無忌猛一抬頭,臉上豆顆大的汗;李泰則是雙眼一瞪,臉上頓時一片死灰。
“怎麼了?”李世民依舊八風不動語氣平平,看著長孫無忌與李泰說道,“朕舉薦的人,不合適嗎?”
沒人敢說話。
李世民笑了一笑,“司徒,魏王,你們是不想得太多了?”
聽到這話二人如遭鞭笞各自一驚,長孫無忌慌忙拱手答道:“微臣沒有多想!微臣無異議……”
“兒臣也覺得,三皇兄吳王,比兒臣更加合適出任關西軍行軍長史一職。”李泰面如死灰,出班奏答。
世人皆知,在李世民的兒子當中,若論文武才能綜合實力,李恪絕對是最為出色的。也許他的文韜不如李泰這麼炫目出眾,但李恪一向勤學,而且博學。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儒道法釋諸子百家,無不涉獵。雖然沒有一項是精鑽出眾了的,但是也沒有一塊明顯的短板——這與李泰的區別,就相當大了!對於軍事韜略,李泰絕對是一無所知!
再者,此前高麗半島上三國爭鬥請求大唐調停,在那種風險關頭,李恪自高奮勇前往兇險萬分的異邦他鄉,擔任大唐的使節出面調停三國紛亂,而且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且不說功勞如何,光是這份膽魄,就已經讓李泰等人望其項背——而李泰呢?他只有文治之功,文治之名。於武功,他是一片空白!在李恪出使高句麗的時候,他還曾拍額相慶,暗暗歡喜終於少了一個頸敵,最好這個被父皇贊為“英果類我”的三哥,死在高麗別回來了!
第三個理由,李恪接替了忙碌在蘭州的李道宗,正式出任幽州大都督。除了是皇子,他還是封疆大吏,和秦慕白一樣鎮戍邊疆上馬治軍下馬治民——他本就是一名統帥。而且他一直幹得還不錯,大唐的東北邊疆尚算寧定,契丹、靺鞨、高句麗等族國雖是早已蠢蠢欲動,但攝於幽州之威都一直不敢犯邊造次!
第四個理由,李恪與秦慕白本就是一對稱不離鉈鉈不離稱的老搭檔,有默契,有交情。出兵打仗可不是請客吃飯吵吵嚷嚷也無所謂,要是到了前線要是將帥不和見解不一,那便可能帶來滅頂之災。而這一點,李泰和其他皇子都未必敢保證。
出於這四個理由,還有比李恪更合適的人嗎?
因此,當李世民說出“李恪”的名字時,長孫無忌頓時絕望了;李泰,也當場認輸了。不服氣,不行。
而且現在又不是擺明了“競選太子”,長孫無忌都無法拿“血統”說事來進行阻撓——曾經,這就是他最有力的利器。李世民不是沒有提過立李恪為儲的事情,可是長孫無忌一句“李恪身負前隋血統,且廢嫡立庶古來取禍之道”,就把李世民的嘴都給封死了。
事已至此,長孫無忌、李泰,還能有何話可說?此刻他們都只在心中祈禱:畢竟現在不是正式確定太子人選,但願是我想多了!——千萬別是那個遠離朝廷淡出爭奪、非是嫡出的三皇子李恪,漁翁得利後來者居上!——那可就真亂了!
“嗯……”李世民長嗯了一聲,不經意的嘴角輕輕一挑,露出一抹機鋒半露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