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僧受了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得真經返回東土大唐後,西天佛地整個震動了。
一日,佛祖與眾羅漢說道:“大唐有此等高僧,獻身我佛,乃我佛之大喜也。”眾羅漢齊道:“獻身我佛,我佛大喜!!”
佛祖又道:“大唐乃臥龍伏虎之寶地。然而光耀我佛精神,主在我佛本身……”佛祖慧眼一掃,眾羅漢都默然不語。
少頃,第五尊羅漢諾詎那閃身而出,雙手合十道:“我佛慈悲!弟子願摩頂放踵,不計肝腦塗地,以光耀我佛!”
一言即出,舉座皆驚,眾羅漢面面相覷。想不到這貌不怕人,個子小小的羅漢,有此等驚人之舉。
佛祖點頭讚許,問道:“你帶什麼寶貝?”
諾詎那道:“一隻瓦缽足矣。”
佛祖驚異道:“為何不要金缽,只要瓦缽?”
諾詎那道:“金缽乃金子所制,神仙皇帝喜之,妖魔鬼怪愛之,凡夫俗子求之,豈容我獨自捧之?必召禍惹殃也。”
佛祖道:“瓦缽易碎,西域至東海何止千萬裡,你可能保它完整?”
諾詎那道:“有心則全,無心則碎,有心天涯咫尺,無心咫尺天涯。”
古錯聽到那說故事之人說到這兒,心中不由一動,暗道:“好個‘有心則全,無心則碎’,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那人又把故事接著往下說……
佛祖一聽連連點頭讚許,又問道:“你還攜何物防身?你若要如意金箍捧,我可去龍宮借來。”
諾詎那搖頭道:“弟子只要一根竹杖足矣,金箍棒乃龍宮之珍寶,藏於密室,傳之千秋萬代,借於我佛,龍王臉上笑眯眯,心頭燒乎乎。而那小小竹杖,取之山間,行可為杖,韻可當笛,逢蛇逐蛇,遇蚊趕蚊,不亦善乎?”
故事說到這兒,就有人插嘴了,聽口音應是齊魯人氏,說話甕聲甕氣,道:“日他娘了,俺就不信有那個諾什麼那的和尚,怪牛的,不要那如什麼棒的。俺聽俺娘說那個如什麼棒的能大能小,能輕能重,不也一樣趕蛇趕蚊子?”
眾人聽得正在興頭,被他打斷,都很氣惱,拿眼瞪他,心道:“真是個魯蠻人,連羅漢也不知說,說成了什麼和尚。”那人受得如此一瞪,倒也不再言語了,說故事的人這才接著開始……
因此,諾詎那拜別佛祖與眾羅漢,一人一缽一杖,向大唐中土走去。
茫茫世界,芸芸眾生,一杖一缽,磕頭化緣。不想問何處來,不求人知何處去,不計行程多坎坷,不明歲月為何物!
無喜、無怒;無悲、無愁;無笑、無哭;無畏、無昏;無陰晴、無行停、無生死……
一日,他乘上一片貝葉,踏著東海滔滔碧波,來到一座白雲嫋嫋的仙山。但見大雁行行,嘎嘎作聲,盤旋山巔;芙蓉片片,層林盡染,芳香紅豔;草棚間間,雞鴨成群,瓜果連串。諾詎那跨步上得山來,手中持的仍是一缽一竹而已。
他見田頭立有一老翁,便啟口問道:“老丈,請問此處名為何村?”
農夫答道:“芙蓉村。”
又問道:“此山名何山?”又答道:“雁山。”
諾詎那憶起當年佛祖的曉諭:“若行四方,當值勝妙山水起塔立寺,花名村,鳥名山,即其地也。”於是他便披荊斬棘,降妖除蛇,召了三百弟子,在此建寺,說經講佛。後被人尊為雁蕩開山祖師。
看來,這種傳說在浙東南海濱一帶流傳甚廣,所以此人說起這個傳說是眉飛色舞,繪聲繪色。古錯聽了,也嘖嘖稱奇,暗道:“這羅漢倒也值得欽佩。”
那齊魯大漢忍不住又插嘴道:“你們南人自是說你們的山水如何如何神奇,俺看倒也未必就真的如此。”言語方罷,忽覺四周全是怒目相視的人,才記起身在南地,自是南人居多,他如此一說,豈不引起公憤?當下一伸舌頭,不再言語。
便有人反駁道:“若不是有奇山異水,像琴聖那樣的隱世高人,怎麼居於此地?”眾人隨聲應和,不由把話題扯到那琴聖身上,古錯趕緊凝神細聽。
一個胖胖的商賈之類的人道:“聽說那琴聖彈的是一把六絃琴,一曲奏起,可見百鳥齊飛,鮮花更豔,若真的是有此琴,倒也是無價之寶,我倒想高價買下。”
另一個勁裝漢子似是官府武吏,一聽商賈此言,不由冷笑一聲,道:“莫非你竟是活得膩了。敢打那琴聖的六絃琴的主意。琴聖一生只有兩件心愛的東西,一件便是這六絃琴,另一件就是他的女兒。可惜……”說到此處,話語一頓,賣了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