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對黑幫電影頻頻“皺眉”的時候,而它也很可能會“碰到美國製片法典執行局的嚴厲反對”。更糟的是,人物的倫敦口音會使美國觀眾感到不適,而它的宗教象徵主義會“引起天主教徒們的憤怒”。《綜藝》總結道,本片的唯一賣點是它是根據格雷厄姆?格林的“暢銷書”改編的(1947年7月6日)。

所有這些問題都無法影響格林之後更著名的作品《第三個人》(1949),這是一部根據格林原創電影劇本而拍攝的國際性製作,亞歷山大?柯達(Alexander Korda)和大衛?塞爾茲尼克以好萊塢方式對其投資。和《布萊頓硬糖》相比,《第三個人》對格林宗教主題的處理帶有審慎的反諷意味——在電影中某處,哈里?萊姆(Harrry Lime)告訴他的好友霍利?馬丁斯(Holly Martins):“當然,我仍然虔信,夥計……我所做的一切並不會傷害任何人的靈魂。”除此之外,卡羅爾?裡德奉上了一個驚心動魄的追逐段落,安東?卡拉斯(Anton Karas)的配樂也相當精彩,77而奧遜?威爾斯則貢獻了值得銘記的巨星表演。因此,《第三個人》完成了格林的夙願:製作一部有力的驚悚片,同時也堪稱藝術電影。在另一個層面上,《第三個人》不僅展現了卡羅爾?裡德新“卡里加利風格”(neo�Caligari*e)的傾斜攝影,而且是對維也納的準紀錄片之旅,這座城市是現代主義和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的搖籃之一,在戰爭的摧殘下,它成了“格林之原”。我們還需注意格林電影劇本中的種種主題和技巧元素。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和敘述者霍利?馬丁斯既像一個詹姆斯式的無辜者(Jamesian innocent),又像一個康拉德式的秘密分享者(Conradian secret sharer)。就像《黑暗之心》中的馬爾羅一樣,他是一個衝動而又多愁善感的浪漫主義者;也和馬爾羅一樣,他尋找的那個反角在被幾個人描述之後才遲遲亮相。重要的是,敘述者中有一個叫“柯茲”的男人,他對馬丁斯說,他是哈里?萊姆最好的朋友——“當然,除你之外”。

正如我們所知的,奧遜?威爾斯本人就想拍《黑暗之心》,但是在拍攝《公民凱恩》前不久把它放在了一邊。在《第三個人》中,僅僅是憑著他的個人魅力,他就把哈里?萊姆成功地轉變成格林小說中最危險的“天使”或路西弗式的殺手。他的出鏡是如此吸引人,以至於似乎要讓觀眾忘記他所犯何罪(與黑市盤尼西林和死嬰有關)。[48]觀眾所能回想的就是爆發的齊特琴音樂和一系列再次確證了格林在1928年所說的默片的“詩意”推動力的畫面:一個藏匿於(少年莫扎特之家)黑暗門口的高大陰影;一隻舔著黑牛皮鞋的貓;突然之間聚光燈打在戴著黑帽、穿著輕便風衣的威爾斯身上,鏡頭向其推進,我們看到他面帶笑容,好像被不小心抓到正在做著不規矩行為的過火演員。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現代主義與血腥情節劇:三個個案研究(25)

“別跟情節劇似的,夥計。”哈里?萊姆在維也納上空巨大的摩天輪上對霍利?馬丁斯說。但是,萊姆(他的名字和格林有密切關係)是影片中最情節劇式的人物——一個時髦浮華的法外之徒,讓人想起方托馬斯或魅影魔星(the Shadow)。天真的馬丁斯崇拜他,並且因為馬丁斯恰由約瑟夫?科頓(Joseph Cotten)扮演,因此不得不使人想到傑迪戴亞?利蘭(Jedediah Leland)與查爾斯?福斯特?凱恩(Charles Foster Kane)的關係。美麗而又受虐欲式羅曼蒂克的安娜(阿利達?瓦利[Alida Valli])渴慕他,甚至在他把她供給蘇聯政府後也矢志不渝。對於這兩個人和觀眾來說,萊姆所代表的是戰後維也納社會組成動力的另一迷人的可能性,現代性的偉力早已把這座“被粉碎”的城市分成了四個區,79城中心的迷人老鍾則由代表著各個佔領國的軍事部隊所執守。冷戰開始了,維也納的日常生活被配給制、檢查站、身份驗證單和不值錢的現金限制著。萊姆活動於這個世界之上,也活動於這個世界之下——主要是在那些出奇清潔並且沒被分割的下水道中,在這個世界中,警察所穿的白色制服好像雪地巡邏隊一樣。本片中最美麗、最戲劇性的戲都發生在他那水淋淋的地下,而最刺激的段落則是他被包圍並被那個一直愛著他的人殺死的那一刻。[49]

但是,在這部電影中,這種情節劇的*總是伴以抵消性的反諷或洩氣。馬丁斯是個美國“三流文人”,專門寫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