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了自然生態環境,出現坡面岩石裸露、地面碎石間含土量少、水分難以保持、太陽輻射強烈導致高溫、乾旱或水澇等極端環境條件。植被複綠必須有與相宜的立地條件,即需創造和解決土壤條件、營養條件、物理條件和植物物種條件等。同時,要恢復植被,首先需瞭解植物生長和與其密切相關的因素之間的關係。

土壤:土壤是植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土壤母質、結構、pH值、肥力等與植物生長密切相關。

水份:水份是植物生長的關鍵因子。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中都有水分子的參與,水為植物礦質營養吸收和運輸的媒介。植物的供水狀況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植物缺水時,根系吸收功能下降,葉子萎蔫,氣孔關閉,影響二氧化碳進入,光合作用下降,嚴重乾旱可使植被死亡。水分過多,根系缺氧,抑制根系呼吸作用,厭氧細菌會產生有毒物質,不利於根系生長形成爛根。

光照:光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是植物賴以生存的必需條件之一。植物對光強的反應不同,可以分為陽性植物、陰性植物、耐蔭植物。陽性植物的光補償點高,要求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若缺乏光照,則生長不良;陰性植物光補償點低,能在較低的光照強度下生長;耐蔭植物介於陽性與陰性之間。

溫度:植物生長過程存在最低溫度、最適溫度和最高溫度,即三基點溫度。溫度直接影響植物內各種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植物代謝即合成和分解的過程。溫度低於最低或高於最高溫度時,酶活性受到強烈抑制。同時高溫與低溫對植物的細胞產生直接的損害,如蛋白質變性,植物致死。

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地形外貌都影響當地氣候、太陽輻射、溼度等因子的變化,從而影響植物生長。對於一個給定的礦山,坡向顯得尤其重要。對不同坡向,選擇利用具不同光補償點特性的不同植物進行植被護坡。

在選定了植物之後,土(養分)、水條件是植物成活、生長的關鍵。

1、生態復綠治理中土壤條件的創造

按礦區不同型別治理設計的要求,結合邊坡物理治理工程的手段可對礦山進行以下一種或同時進行數種型別相結合的生態治理:

1)噴漿型

在大坡度巖面架立體塑膠網或平面鐵絲、塑膠網、錨固,再用壓力噴混機逐層噴塗混有土壤、肥料、有機質、疏鬆材料、保水劑、粘合劑等混合料加水成漿,噴射到巖面上網架內,待下層固化後再噴灌及至要求的厚度,再在上層噴播含草籽的混合料。

2)營造臺階型

對礦山相對較高坡度大、坡面致密穩定,對放緩邊坡復土種植不易和投入較大的,可以營造臺階式,臺階一般要求為10m以下、不高於20m,寬1~2m,臺階上構造種植槽,槽高60cm以上,離槽底5cm設排水溝,槽中回填種植土。

3)魚鱗坑型

對坡度60度以下,高度一般不大於60m坡面穩定性好,底質有一定風化性的,清除浮石後交錯炸坑或挖魚鱗坑,坑大不小於1m,坑低邊設弧形水泥石塊(磚塊)圍欄,弧口向上向邊延伸50~100cm,離坑底5cm設排水洞,坑內填50cm以上含有保水劑的有機基質(營養土)。

4)放緩邊坡復土型

對坡度較大,高度較低,用擴大境界、放緩邊坡、覆土綠化。首先向後或上邊扒開泥土堆積層,暫存堆放,然後放緩邊坡,再在坡面上回覆堆積儲存泥土。

5)礦碴堆場及開採後巖性地面

除開發綜合利用外,需植綠的可採取適當平整,並儘可能與周圍形狀吻合。一般礦渣含泥量大的可以緩慢的恢復自然生態,一般情況可進行適當客土,如上覆5cm~15cm含有機質的表層土,種植植物能起到快速復綠的效果;含土量少或無泥的則必須客土,不少於15cm,用於經濟林的則不少於50cm。

6)框架復土型

含土很少或完全沒有,而又坡度偏大的坡面(“石壁”),一般需要削坡處理後進行,也可用水泥在坡面上先構築框架(或用其它材料做成)或用空心水泥磚砌面,然後將土填入其中,再播植物。此法在草本植物長成前有效好固土效果。

7)暗臺階復土型

原理同框架復土型,適宜於陡坡狀況。就是利用錨網在坡面上搭多級臺階,水泥固化,暗臺階上覆有一定粘合劑的土壤,再噴播植綠,前期還要覆無紡佈防止雨水沖刷。

8)無土生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