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她又何必去參加選美呢?
□那也是題外之言。這位作者要說的是,他退伍歸來,終於在一個宴會上見到楊霞了,他說,楊霞果然很美,寫楊霞的美,他差不多用了一千字。可是,他說,他總覺得楊霞缺少一點什麼,楊霞好像失落了什麼。作者說,看來選美給她的打擊很大,楊霞失去的,是自信,楊霞缺少的,是由自信產生的活力和光澤。
○啊!
□最後,作者說,他認為未參加選美之前的楊霞才是美的,可是機會是一去不返了。以後,每逢想起楊霞,他總覺得從來沒有見過她。
○啊!
□這就是“合”。
○合得好!
□你看,你的反應,證明“起承轉合”原是讀者的自然的要求。說到這裡,我想起小時候讀過的一首詩。
○哪一首詩?不知道我讀過沒有?
□這首詩是: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
○冬呢?
□冬賦白雪詩。
○我沒讀過。
□“千家詩”、“唐詩三百首”都沒有這首詩,可是這首詩凡是從前上過私塾的人恐怕都讀過,那時候,選教材的人認為這首詩對仗工穩,可以給學童許多啟發。你喜歡不喜歡這首詩?
《作文三書》第五問(2)
○我說不上來。
□如果用“起承轉合”的眼光看這首詩,你認為它怎麼樣?
○它好像沒有“合”。
□對呀,我當初也這麼想,總覺得這首詩沒寫完,下面還該有;又覺得它不像是一首獨立的完整的詩,像是從一首長詩裡頭摘出來的四句。
○它也沒有“轉”。
□不錯。這四句詩的佈局,是平列的,平列式的寫法可以不“轉”。你寫“我的家”,寫父親怎樣,母親怎樣,爺爺怎樣,可以沒有轉折。平列式的佈局最後不能不“合”,你寫“讀書的益處”,第一怎樣,第二怎樣,第三怎樣,最後總得來個“總而言之”。
○我想起《核舟記》,寫用一枚桃核刻成的一條船,寫完了船上的各樣物件和人物之後,最後說:“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亦哉!”
□對了,我就是這個意思。
○我也想起一首“好像沒寫完”的詩,應該說是詞。“多少恨,昨夜夢魂中。記得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我一直以為這是半闋。
□這是李後主的“大作”,敢說他“好像沒寫完”的,也許只有你吧。
○詩要有“言外之意”,也許用不著“合”?
□不錯。有時候,詩人留下缺口,讓讀者自己去“合”。例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如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我們讀完了這首詞,怎麼個“合”法呢?
□這首詞最後“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時候,你覺得他把前面的壯年聽雨和少年聽雨都化進去了,整首詞的人生經驗是一,不是三。
○我怎麼沒有這個感覺?
□大概因為你的年紀還輕吧。我來換一個例子:拿破崙曾經說過,作戰有三個條件,第一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
○這是三個條件還是一個條件?
□他是強調必須有充足的軍費,你已經把它合起來了。
○這個“合”比較容易。
□孔子說,他十五志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不逾矩。這一段話你一直讀下來,讀到最後一句“不逾矩”,這最後一句就是總結,給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覺。
○這個“合”比較難。
□你現在可不能學李後主噢。
○我得學王安石。我正在想用“起承轉合”寫“我的學校生活”。您看我該怎樣“起”?
□“起”要起得漂亮,讓人家想看下去。我多年前見過一篇“我的學校生活”,開頭第一句“我是第一女中的男校友”。你看“起”得好不好?你想看不想看?
○是啊,女中怎麼會有男校友呢?
□多年以前,新店有個初中,由第一女中代辦,名義是一女中的分部。這個初中男生女生都收,男生想說俏皮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