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3部分

I)即位後,於訶裡訶羅洛耶建造當地第一座寺廟—神牛寺(PreahKo),吳哥古蹟城巴雲寺880年完成。是早期小型宗廟建築,以寺前臥有神牛為名。因陀羅跋摩一世另建有國寺巴孔寺(Bakong)供奉溼婆神,是高棉第一座廟山型寺廟。

西元9世紀末,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I)開始全力建設首都耶輸陀羅補羅(Yasodharapura),亦即現今的吳哥地區。他下令建造東大人工湖(EastBaray),並於巴肯山上建造國寺巴肯寺(Bakheng),像徵印度神話世界中心的須彌山。

四周建有溝渠,像徵須彌山周圍的鹹海。此外,耶輸跋摩一世也建造許多印度教寺廟與修院。967年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II)的朝臣Yajnyavahara於吳哥東北方興建女王宮(BanteaySrei)。主要供奉婆羅門教溼婆神。

以稀有的紅色砂岩雕刻精緻浮雕,被認為是吳哥雕刻藝術最高水準作品。

百年間,大小神廟競相建築。11世紀中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II)建造獻給溼婆神的國寺巴普昂寺(Baphuon),也是一座大型須彌山寺。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並在西側挖掘西大人工湖(WestBaray),以替代逐漸乾涸的東大人工湖。

吳哥地區最主要的寺廟建築吳哥窟(AngkorWat),由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於1113年至1150年間建造。

打破傳統設計,吳哥窟是一座獻給毗溼奴神的須彌山寺,也是當時的國寺。以五塔和三層迴廊構成。外有灌水的壕溝做為鹹海,牆面浮雕神話故事與蘇耶跋摩二世個人的皇室生活。

建築佔地廣闊。宏偉壯麗,牆面雕刻生動自然,為高棉古典藝術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築。

蘇耶跋摩二世去逝後,吳哥王國陷入內亂,接著外敵占城入侵。蒐括破壞首都耶輸陀羅補羅。當時還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七世驅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為王,在位三十餘年間帝國達至頂盛。

他在成為廢墟的首都大興土木,重建吳哥城(AngkorThom)。鑑於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慘痛經驗,闍耶跋摩七世將吳哥城城牆築得特別高又厚實。城外建有護城河。城中心的巴戎寺(Bayon),最著名的就是以闍耶跋摩七世面容為藍本來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

也是“微笑高棉”的由來,寺廟牆上浮雕不只展現闍耶跋摩七世與占城戰鬥的壯闊場面,也有描繪市井小民的生活場景。

而因為闍耶跋摩七世篤信佛教,吳哥地區信仰開始由印度教轉變為佛教,在巴戎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與佛教並存的特殊風格。除此之外,闍耶跋摩七世還建造了大批寺廟如塔普倫寺(TaProhm)、達松將軍廟(TaSom)等,也興建了不少醫院、旅舍。

華國元代人周達觀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前往真臘(即吳哥),返國後以遊記形式創作了《真臘風土記》。

周達觀逗留於吳哥時為因陀羅跋摩三世(IndravarmanIII)在位的期間,文中記錄了當時吳哥的城池及生活,如城郭、宗教、司法、官僚、農業、奴隸、動植物、沐浴、衣著、器具、商業、貿易、柴米油鹽等等。

儘管吳哥王朝國力已逐漸走下坡,但周達觀仍記錄了一段描述國王豪華的派頭:“凡出時諸軍馬擁其前,旗幟鼓樂踵其後。宮女三五百,花布花髻,手執巨燭,自成一隊,雖白日亦照燭。又有宮女,皆執內中金銀器皿及文飾之具,制度迥別,不知其何所用。

又有宮女,執摽槍摽牌為內兵,又成一隊。又有羊車、馬車,皆以金為飾。其諸臣僚國戚,皆騎象在前。逺望紅涼傘,不計其數。又其次則國主之妻及妾媵,或轎或車,或馬或象,其銷金涼傘何止百餘。

其後則是國主,立於象上,手持寳劒。象之牙亦以金套之。打銷金白涼傘,凡二十餘柄,其傘柄皆金為之。其四圍擁簇之象甚多,又有軍馬護之。若遊近處,止用金轎子,皆以宮女抬之。大凡出入,必迎小金塔,金佛在其前,觀者皆當跪地頂禮,名為三罷。

13世紀中開始,吳哥王朝國力漸漸衰退,1431年暹羅佔領吳哥地區,更摧毀許多建築和灌溉設施。王室被迫搬離吳哥,整個地區除了做為佛教聖地之用的吳哥窟外,幾乎完全荒廢。

考古學者對於吳哥地區的荒廢提出幾個理由:大部分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