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
“沒事,”大山擦擦眼角不知不覺滲出的溼潤,深深吸了口氣,“秀秀姐,常大哥,我理解你們的選擇,也很佩服你們的選擇,真的。哎,水涼了,我給你們添點熱水。”
他借倒水的工夫,極力讓自己的心情平緩一些。
“秀秀姐,你們建廠,招工不難,守家在地的吃住在家,工餘時間還能種種地,想進廠的人肯定很多。可是,光有工人,也撐不起一個廠子啊。誰來給你們設計衣服?銷路呢?這些你們都考慮過了?”
兩人的眉頭都皺了起來,是啊,這是個大問題。鎮領導只說,要想辦法託關係從國營廠裡要點活搞加工,國營工廠的那些衣服款式,跟他們金土地可沒得比,金土地的價格一直壓他們一頭,如果……
第五十五章 東方元素服裝公司正式成立
解放後,新成立的中國政府把私企劃到剝削者的行列,許多解放前的廠曠企業,要麼收規國有,要麼就地解散。文革時,曾經的私人企業主,更被定位成資本家,而受到又紅又專的貧下中農子弟的大力批判,全國上下一致聲討。
凡存在的,必有合理之處。董潔一向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所謂均富的大同社會,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荒唐到可笑。
她沒有經歷過那十年,沒有切膚之痛,從內心深處來說,她反而有些微感謝,如果不是黑白顛倒的年代,似大山這樣的孩子,根本不會有出生的機會。
改革開放後,新興的私人企業正在悄悄興起,明面上雖然大家都不承認,實際上,大批人正在打法律的擦邊球。似他們這般,手底下已經僱傭了相當一部分工人自己做老闆的人,不在少數,或者是上面有人罩著,或者全家出動,把人頭分攤一下,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有時候,就這麼回事。
陳秀秀和常亮的離開,不但沒有影響服裝廠的生產,反而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產出率。
這個時候,鄉鎮的服裝廠,大多走接單搞加工的路線。尤其像陳秀秀他們家鄉這種新建的廠子,資金吃緊,沒有能力大批次進面料,也不具備自主設計款式的技術,市場一個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產品大量積壓,那可是關乎生死存亡要命的大問題。
剛剛走馬上任的常廠長大人,立刻為自己的廠子拉訂單了。經過商量,大山向他們服裝廠下牛仔褲訂單。一切事宜基本都在這邊搞定,包括裁剪,他們只管縫紉加工。為此,張牧特地去新建的服裝廠蹲了半個月的點,指點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把質量捋出一個大概輪廓。
廠子四面圍牆上用大大的紅漆寫著“質量就是生命”,一部分工人在金土地服裝廠做過,已經習慣於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在他們帶動下,這個新建的鄉鎮企業很快走上正軌。
董潔更提出了一個比較人性化的方法,每隔一段時間,根據自願原則,兩個服裝廠可以彼此交換一部分工人。金土地這邊,掛念家裡的,可以回家鄉幹一陣子。而鄉鎮服裝廠那邊換過來的,也可以進金土地進行培訓,順便賺更多一點錢。
常亮開玩笑的說:“我們這個廠啊,簡直成了金土地的一個分廠了,而且還是不用金土地出一分錢,自已做好準備送上門的分廠。”
解決了產量跟不上的問題,大山最高興,“你幫我們緩解了產量不足的壓力,我們給你們保證了賺錢的機會,呵呵,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互惠互利。”
“現在服裝流行變化太快,我們鄉下人,可沒有跟著流行走的眼光,也沒人會搞設計,還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吧。跟著你們走,最起碼可以保證大家的飯碗啊。”陳秀秀有些感嘆,“不過,我們廠子已經建起來了,你們服裝廠什麼時候才能正名啊?老掛著裁縫店的名義,也不能大張旗鼓招人擴大生產。”
“快了,有人正在折騰這事,報紙上都報了,中央領導也下了批示……”
1985年4月13日,大連市工商局的一位曾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消滅私有經濟的老局長,不情願地給中國私企第一人發放了全國首個私營企業執照。
新華社發了通稿,中國大陸的許多國家級報紙也都報道此事並作了評論:“姜維創辦的光彩公司的成立,標誌著銷聲匿跡20多年的私營企業又重新出現在印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檔案上,姜維也將作為中國第一傢俬營企業的經理被載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史冊。”
朝中有人好辦事,頭天知道了這個訊息,大山立刻找到時任瀋陽工商局局長的陳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