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些小商人開始焦躁不安,因為他們所在的街區正迅速發展為又一個“中國城”。在巴黎奧斯曼大街的大商店裡,瀟灑的中國人正緊隨來自亞洲另一強國日本的顧客席捲而至,拉斐特商店已經有了講中國話的服務員。在全國各地的學校,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一點孔夫子和毛澤東所使用過的語言。而在許多旅行社中,北京、上海和廣東早已成為法蘭西人的旅遊熱點。

中國成了時髦,但它並不僅僅是時髦。這些現象實際上只是一些預兆,宣示著本世紀初、甚至可能是整個21世紀的一個重要經濟事件的發生:中國的實力正在蒸蒸日上,並將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成為主要的一極。1973年,曾在戴高樂政府中擔任部長的阿蘭·佩雷菲特完成了自己的名著——《當中國覺醒的時候》。如今,巨龍已經覺醒,高高矗立在那裡。還有一些人,像密特朗總統的前任顧問阿蘭·布伯裡,也曾於1997年發表了《中國人的世紀》一書。現在,這些預言都應驗了,並且早已開始。事實上,對於所有偉大的經濟事件和偉大的時代而言,新世紀從來都不是從真正的標準年曆開始的。從這個角度來講,21世紀的發端無疑是在1979年。

就在那一年,兩個看似互不相干的人物共同震撼了世界:瑪格麗特·撒切爾和鄧小平。按理說,這兩位20世紀末的偉大領導人之間毫無互通之處。一個出生在世界最古老的民主國家——聯合王國;另一個來自全球最古老的極權帝國——中國。前者生活的國家在18世紀末就開始了工業革命,從那之後長期屬於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之一;而後者所在的國度非但沒有爆發真正的產業革命,還剛剛經歷了悲劇性的“文化大革命”,是地球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鐵娘子是根深蒂固的英國保守人士,小個子的鄧小平則是中國共產黨的高階幹部。然而在1978~1979年,他們各自掌握了所在國家的領導權,然後共同開啟了一個世界經濟的新時代。

他們提出了相同的口號,撒切爾和鄧小平都借用了弗朗索瓦·吉佐的號召:“富起來吧!”1。1979年,他們向各自的國民發出了明確的訊號。前者在當選英國首相以後,堅決地使國家從經濟領域大規模退出。她採取了放松管制和非國有化政策,並深刻地改變了西方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從英國開始,這一潮流很快擴充套件到她的老朋友——羅納德·里根——的家鄉美國,然後緩慢但同樣有力地影響著“老歐洲”國家2。

引言(2)

在世界的另一端,毛澤東去世兩年之後,鄧小平取得了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這位小個子男人身上並沒有任何極端自由主義的氣味。如果說,撒切爾和里根的改革是基於意識形態的影響,那麼鄧小平所信奉的則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在中國,用動物來打比喻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修辭方式,而鄧公的名言則是“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他就是用這種說法來為自己那些有悖於共產主義教條、並觸犯了部分同志的決策進行辯護。經濟發展是他所堅持的“硬道理”,他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使自己的人民走出貧窮,走出幾十年計劃經濟之後更加惡化的貧窮狀況。在許多方面,他推行了與自己的前任——“偉大的舵手”——截然相反的做法。他首先解放了農民,然後讓工業自由化,併到處鼓勵私營經濟的發展。最為重要的是,鄧小平對外國資本敞開了大門,希望積極利用全球化帶來的大好機會。

鄧小平的到來結束了經濟上的長眠。中國在此前相當長的時間裡曾淪為全球最窮的國家之一,直到最近為止,它基本上悄無聲息。僅僅到了21世紀初,其他地方的人們才開始熱烈談論它。其實,自從1978年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成績就已經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度。它現在的生產總值是當時的10倍,在世界上排名第6,人均收入是當時的7倍,出口額更是增長了45倍。4億中國人走出了在過去25年中徘徊不前的絕對貧困狀態。實際上,在人類的經濟發展史上,人們還從未見過一個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13億),在如此長的時期內(25年),有過如此迅猛的發展(年增長率達到了8~9%)。另外,也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如此依靠外部世界——依靠外面的的市場、技術和資本——的幫助來實現自己的起飛。所有這些都使當今最有名的美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弗裡·薩克斯感到歎服,他斷言,“中國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好的發展成功的案例”。

這樣一個新巨人的崛起,一個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的崛起,自然不能不引起許多擔心,甚至害怕。如果還要用動物來做比喻的話,那就如同一